刷脸取款走向现实 识别误差成普及绊脚石

近期赵薇丈夫黄有龙被司机盗脸卖房成为“打脸”事件,让人脸识别靠不靠谱,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人脸识别不再是科幻片里的遐想,已逐渐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招行日前推出“ATM刷脸取款”业务,这是国内银行首次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自动取款机上。越来越多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产品落地,引领消费者加速步入人脸识别时代。虽然刷脸的便捷性极具吸引力,但是识别误差、安全可靠性引发人们的担心,更成为大规模推广的障碍。而近期赵薇丈夫黄有龙被司机盗脸卖房成为“打脸”事件,让人脸识别靠不靠谱,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银行推ATM刷脸取款

人脸识别支付掀热潮,互联网大佬竞相角逐。今年3月,马云在德国IT和通信产业盛会CeBIT上,首次向全球展示支付宝“刷脸”支付,引发各界关注。与此同时,百度、腾讯等移动支付领域“大家”也都纷纷布局人脸识别系统,腾讯首款互联网证券平台微证券将在微信钱包上首发,首推人脸识别开户;而京东钱包提供刷脸解锁。

刷脸支付方式进一步推广,银行首试刷脸取款。近日,招商银行宣布推出“ATM刷脸取款”业务。目前刷脸取款仅在招行深圳总行有10台ATM在试点应用,且取款的前提条件还是到网点用传统的方式面签开卡,大面积推广尚须时日。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未知风险带来的损失,刷脸取款目前单日限额仅为3000元。”招行客服人员介绍。这也体现了商业银行对于这一技术仍较为谨慎。目前,至少已有6家银行开始试水“人脸识别”。

不少金融机构都已有成型的产品推出。例如,平安普惠7月推出的刷脸贷款产品“平安i贷”;8月中旬,微众银行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PP上线;互联网金融P2P平台众可贷也于9月5日上线了“人脸识别技术”。

从今年3月马云德国首秀“刷脸支付”,到银行推刷脸支付开启远程金融时代,从互联网公司到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产品落地,推动消费者加速步入人脸识别时代。

刷脸应用场景日趋丰富

刷脸识别其实运用的是生物识别技术,由于这些生物特征是长在人的身体上的,所以也就不存在遗失、忘记的问题了。而相比于指纹、虹膜等许多其他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更加容易大规模推广,因为几乎所有的用户都可以零成本参与。

移动支付领域率先试水人脸识别。翼支付技术团队表示,其支付平台将支付账户与人脸识别支付系统相关联,使用时用户仅需面对摄像头,系统会在数据库中搜索这张脸,并将其与储存的支付信息进行匹配。用户使用过程仅需要4-6秒,且该识别的速度还将随着使用的次数加快,为支付的安全性提供了活体检测的技术保障。

刷脸支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进入生活服务领域。今年4月,广州推行“人脸识别”领取养老金;哈尔滨公证处启用“人脸识别仪”;南京车管所启用人脸识别系统等等。而人脸识别离我们最近的也许就是考勤系统了,上班不打卡而是直接刷脸。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也在国家政策支持不断完善。据了解,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也将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列入其中。目前,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都拨出专款资助人脸识别的相关研究。

安全成为关注焦点

人脸识别的应用意在提升客户用户体验。近日盛传的黄有龙“人脸识别盗刷案”为人脸识别的安全性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离人脸识别时代还需要一段时间。业内专家表示人脸识别至少还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如何权衡客户体验和辨识度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进一步运行效率;如何在人脸识别基础上进行活体检测。

安全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重中之重。“人脸识别技术被高估了。”运营超过7年的人脸识别技术公司骏聿科技创始人袁存鼎表示,现在的精准度还达不到100%,对相似度高的脸容易出现识别误差。

要想让用户尝鲜“刷脸”,无疑要解决安全问题,应对可能出现的“盗脸风险”。首先,企业在试水人脸识别技术时应谨慎。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姜宁教授认为,从安全监管角度考虑,新技术应用于银行业务需慎重。所有的金融机开辟银行业务,经过一定监管审批过程,放开的程序总是先简单后复杂,很容易引起风险。互联网金融虽然能带来很多方便,但带来的风险有多少有多大说不准。

其次,完善人脸识别技术,减少误差。一方面,不断完善、更新人脸数据库,提高人脸识别技术在光线、表情、遮挡等不同场景的识别度,还有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人脸识别时代对接的可能是全民整容时代的到来,单一的人脸识别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场景应用,企业应该加快整合多种生物识别方式,确保单一认证方式被攻克和被盗用。

最后,妥善解决被盗刷后权责关系。互联网企业及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建立多重保障机制确保用户在被盗刷后,有通畅的维权与追偿通道。

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