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初步建成中等卫星城市

从天津市静海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时期,静海县经济保持高位运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6年,是静海撤县设区的第一年。“十三五”时期,撤县设区和2017年全运会举办,为静海增后劲、补短板、促均衡、上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静海区将基本实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宜居区和京津冀健康产业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两区两基地”的发展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

绿色发展

构建循环产业体系

未来五年,静海区将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清洁生产从面向企业走向面向园区,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闭合,构建循环工业体系。推广农牧结合、立体种养,开发生态种养殖技术,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以静海经济开发区、健康产业园、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依托,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服务外包企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绿色物流、绿色金融、节能环保服务业,形成“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的循环服务业体系。

建设“城市矿山”

推动拆解处理和加工工业高度集中,有效扩大再生资源总量。建立和完善以回收站点为基础,分拣加工中心、专业加工利用中心为枢纽,再生资源电子信息网络为交流平台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构建统一的京津冀废旧商品回收网络。建设专业再生资源集散加工中心和区域性市场,建立互联网回收平台和天津静海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回收、环保化处理、电子化交易的新兴城市废物整体处理商业模式。

生态环境体系“十三五”期间,优化人与自然共生耦合的生态环境体系。全区人民拥有更清新的空气、更清净的水质、更清洁的环境,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以上,城区、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再生水利用率超过75%。

城乡发展“十三五”期间,健全与中等卫星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城乡发展体系。两区融合、全域统筹的协同创新型城市框架和城镇化体系取得突破,交通路网和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化,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区与农村互动发展的推进体系逐步完善。构建起以“城市主城区、示范小城镇、美丽新农村”为骨架的现代城乡体系,初步建成现代化中等卫星城市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常住人口达到88.5万,城镇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未来五年,静海区将合理化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空间布局,每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以创业促进就业,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的能力。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保障体系,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增加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数量,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搭建公共卫生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基础数据库,构建协调统一的卫生数据信息平台。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看病、报销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一卡通。推广智慧医疗App,实现健康生活智能化。

推动静海体育产业发展

全面实施“全运惠民工程”,全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金牌战略”,举全区之力办好2017年全运会,提高WTA天津公开赛、ITF女子巡回赛办赛水平和影响力,提升天津环团泊湖国际自行车赛品牌,培育新的国际、国内赛事和活动。打造天津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先行区,推动静海体育产业的发展走在全市的前列。全力建设健康产业园体育中心专业场馆,吸引国内外专业队和国家级体育培训机构驻训和聚集。发展新型体育医疗保健康复产业,吸引国内外运动损伤诊疗与康复机构。

新报记者 耿雅新 通讯员 宋琨

热词搜索: 静海 城市 卫星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