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行动促进内贸流通转型升级
11月9日,一名工作人员在位于广州增城的阿里巴巴菜鸟网络全自动智慧仓储基地自动化轨道旁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摄
[经济日报·视点]“十三五”期间,我国国内贸易流通迎来重大机遇,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尽快解决内贸流通存在的问题,真正将其锻造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大众创业就业的主渠道、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引擎,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迈向流通强国,《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被寄予厚望——
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8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3.8万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11月16日发布的《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国内贸易流通发展目标,令人振奋。
提及这份由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10部门联合发布的《规划》,业内专家表示,其对于完善内贸流通体制,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国内贸易流通发展速度可谓迅猛。数据最有说服力。“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8%,2015年达到30.1万亿元;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2015年达到7.8万亿元;内贸流通就业人数从2010年的1.03亿人增加到2015年的1.49亿人。
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内贸流通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市场布局有待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实体商业转型缓慢,电子商务尚需规范,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有待进一步融合;供应链发展水平不高,流通引导生产作用有待增强;内外贸联动发展不足,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国内贸易流通在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全面实施等有利战略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国内流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制约加剧、高品质商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严峻问题。
正因如此,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只有尽快解决制约国内贸易流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十三五”期间,内贸流通才能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的重要作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大众创业就业的主渠道,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引擎。而这,正是《规划》出台的重要意义所在。
《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内贸流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进展,全渠道经营成为主流,现代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大流通、大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流通新领域、新模式、新功能充分发展,社会化协作水平提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流通先导功能充分发挥,供需实现有效对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更加凸显,现代流通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为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迈进,《规划》提出流通升级战略,并具体提出消费促进、流通现代化、智慧供应链三大行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以消费促进行动为例,该行动要求顺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环境,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针对“十三五”期间国内贸易流通发展,《规划》提出了9个主要任务,其中包括推进实体商业创新转型、提升流通供给水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加强流通标准化建设、促进流通集约化发展、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对外开放、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
专家表示,这些主要任务都是针对国内贸易流通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比如,实体商业创新转型正是在电商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实体零售行业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规划》就此特别提出了创新经营业态与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品牌发展等3个应对之策,有很强的操作性。
针对当前流通行业标准缺失、标准繁杂等问题,《规划》提出要加强流通标准化建设。中国贸促会研究员赵萍表示,针对制约流通发展的瓶颈,《规划》明确提出要制定内贸流通标准体系框架,加快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内贸流通标准体系,这对促进整个流通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作用明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副理事长马龙龙表示,《规划》十分全面,几乎涵盖了内贸流通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规划》还提出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这是比较新的提法。
为确保落实“十三五”时期我国内贸流通发展的目标任务,《规划》还提出了7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调整优化税费政策、优化土地要素支撑、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统计监测体系、落实规划推进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