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编钟南公簋,铁证破解“迷案”

黄凤春表示,要推定这几个墓葬是否同源?该曾国是否为姬姓?必须还要有更有力的证据。他在文物整理中发现了两处铭文成为“曾即随说”的铁证。

2013年9月,考古队在对文峰塔墓地采集到的一批残钟进行整理时,在其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编钟上发现了一段铭文。经过解读,这是曾侯舆的一个墓葬,记录的是发生在公元前506年吴楚之战的事情,铭文中记载的是吴、楚、曾,而这段历史在《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的是吴、楚、随,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事件却是不同的记载,这是曾即随说的一大铁证。

同时,曾侯舆在铭文的开篇还记录了曾侯的始封以及先祖对周王室的帮助:“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舆曰,伯适上通,左右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谴命南公,营宅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即公元前497年曾侯舆回忆道:我的先祖南宫适,受到周王的重用提拔,负责辅佐文王和武王的重任,参与灭殷之战,平定天下,最后周王分封南公到南方一个叫的地方营建城址,目的就是警戒淮夷、监视江夏。这个南宫适的字样在西周金文中屡见不鲜,他是典型的姬姓,这是史学界达成共识的。但是南宫适这个重量级人物在分封为侯后去了哪里?文献却没有任何记载。这个被称作“曾侯舆编钟”上的铭文把不见于文献记载的曾国与史书记载的南公联系起来了,使得曾国神秘的面纱揭开一半。

之后,黄凤春在叶家山M111号墓出土的铜簋(后来被命名为“南公簋”)上,发现了 “曾侯 作烈考南公宝尊彝”,曾侯 把南公喊考,证明南公是他的父辈。通过叶家山与文峰塔的铭文相互印证,得出了南公即“南宫适”的结论,曾国是西周重臣南宫适的封国。曾国作为南公的封国,与北方的召公、东方的周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周初宗亲封国的格局。

2014年5月20日,叶家山墓地和文峰塔墓地重大考古成果发布一个月后,80高龄的李学勤先生从北京专程赶到随州,看完曾侯舆编钟、南公簋及有关出土文物后,他非常兴奋地说:“曾即随说大局已定。”2014年12月21日,4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北京,召开“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经过论证,终于为纠缠考古界多年的“曾随之谜”下了论断,确认曾国就是随国。

今年61岁的黄凤春说,考古就是不断破解谜题重构中国古代史。“曾随之谜”最大的难点是曾国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只有通过考古去寻找证据。从他1978年参加工作,作为技工参与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到几十年后主持发掘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及文峰塔东周曾侯墓两大墓葬群并退休,他用大半辈子的时间破解了困扰学术界的“曾随之谜”,更重要的是把这个不曾见于文献记载的诸侯国通过考古发现揭开了神秘面纱,由它的族姓问题延展到了它的始封之君、始封年代以及受封者,实现了曾国史研究的巨大突破。

曾国,是周代封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封国,也是唯一一个通过考古发现知道的最清楚的封国。

热词搜索: 南公 编钟 铁证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