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的忧患——随州市垃圾处理见闻

城南垃圾处理场鸟瞰图。 (本报记者 徐斌摄)

随州网讯 本报记者 冯家园

距离市中心12公里,位于曾都区南郊办事处响水桥村的城南垃圾处理场,硕大的坑中满是垃圾,已有1/2的坑被填满,覆盖上了黑色薄膜。

填埋,是随州现行处理垃圾的唯一方式。

根据测算,中心城区日产生垃圾400多吨,加上淅河、何店、两水等地的近100吨垃圾,到2019年,库容158.2万立方米的城南垃圾处理场一期将填满封场,随州垃圾将无处可“填”。

“垃圾围城”的现实版,近在眼前。

22年垃圾可填1/3个白云湖

1995年,随州在城北烟岱包建设了第一座垃圾处理场,对垃圾进行简易填埋。到2002年,烟岱包二期启动,处理方式依然以填埋为主,但设置了渗滤液氧化池,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渗滤液二次污染。

市环卫局局长毛随兵介绍,烟岱包垃圾处理场设计规模为380吨/天,按照设计年限使用了10年。

2010年,眼看烟岱包垃圾处理场即将被填满,我市着手建设城南垃圾处理场。2012年11月,城南垃圾处理场一期正式开始消纳城市垃圾,计划可填埋8年。

“可如今,城南垃圾处理场每天处理500多吨垃圾,春节高峰时达到700多吨,已超负荷运转。一期工程原计划使用8年,但估计7年后,至2019年就会被填满。”处理场场长王善勇说。

据了解,城南垃圾处理场设计库容为311万立方米,服务人口45万。当前,随州正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市环卫清运管理处负责人廖福洲表示,中心城区日产生垃圾量每年增长近50吨。

据测算,随州市22年产生的垃圾达到了330多万立方米,可填满1/3个白云湖。

城乡垃圾填埋隐患丛生

城市,垃圾围城。农村,垃圾围村。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眼下我市部分农村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全国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我市很多乡镇建立了自己的垃圾填埋场,但由于资金有限,仅对垃圾进行简易填埋。

记者在随县洪山镇看到,填埋场位于一个比较偏僻的山沟里。垃圾填满后,用一层土覆盖。在曾都区府河镇,填埋场底部建了一条渠道,渗滤液随渠排放。

毛随兵表示,这种简易填埋,会造成白色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对环境破坏很大,治理起来也非常困难。

城南垃圾处理场,是我市建设的一个标准化的卫生填埋场。填埋场底部用1.5毫米厚的HDPE膜复合防渗,利用管道将渗滤液搜集起来,进行处理。

即便如此,也很难解决垃圾产生的臭味、滋生的蚊蝇等问题。记者在城南垃圾处理场看到,巨大的垃圾山上,各色的生活垃圾裸露在眼前,冒着白烟,臭味难挡。呈人字形的填埋区已经填满了一角,另外一角已填了一半。库区下面的调节池内满是渗滤液,被黑色的薄膜覆盖着。王善勇介绍,正常情况下,渗滤液可以完全处理,日处理100多吨。但去年7月,我市遭遇暴雨袭击,雨水混着渗滤液“涌”进污水池,无法及时处理,直接流入了下游水库、堰塘和农田,对人畜饮水和农田土壤造成了影响。

两年后垃圾将无处可填

目前,随州城区垃圾尚可及时处理。但到了2019年,城南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被填满后,我们产生的垃圾将无处可填。

毛随兵说,由于垃圾填埋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大,市委、市政府尚未有启动城南垃圾处理场二期建设的计划。同时,随着城市框架拉大,人口增加,垃圾产生量逐年上升,如何更科学地处理垃圾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51万。随着双百城市建设,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预计将超过60万。按照人均每天产生垃圾1公斤计算,将是600吨/天。

一边是日渐缩小的库容,一边是日益增多的垃圾,如何平衡?“启动新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刻不容缓。”毛随兵说,任何一个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期都得两年左右,如果现在不启动,两年后的垃圾处理就是问题。届时,垃圾围城现象将会出现。

但是,拟定于今年启动的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已被叫停,新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还杳无音讯。

如何处理垃圾,已迫在眉睫。毛随兵说,垃圾处理事关我们每一个人,需从现在开始重视,让我们两年后产生的垃圾可以得到无害化处理,净化、美化生活环境。

热词搜索: 随州市 垃圾 见闻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