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臭水沟 今天鱼儿游——曾都区南郊一号渠改造小记

改造后的南郊一号渠

堤岸整齐,沟渠通畅,小花点缀,绿树如荫。最近,穿行在随州市曾都区南郊擂鼓墩社区一、二组的南郊一号渠,让附近的村民高兴不已。

在村民眼里,这条“历史悠久”的臭水沟、龙须沟,很难再现清水长流。今年,市建投公司让这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改掉了南郊一号渠的“臭”和“黑”,换来的是清新自然、干净宜居的环境。

历史:臭不可闻,蚊子多到“闯”脸

在南郊,有一、二、三号渠,是以往排水的明渠。渐渐地,明渠周边的居民楼多了,排水渠也成了居民的排污渠。

记者看到,南郊一号渠“起源于”瓜园社区,穿过一片田地和擂鼓墩社区,最终流进了 水河。记得一年前去看,沟渠内污水为黑色,泛起泡沫,散发着恶臭,两边基本上没长什么植物。

擂鼓墩社区一组的包奶奶,现年75岁,她在这里已经住了40多年了。她回忆,以前这条渠道还比较宽,有2、3米宽,常年有水流。这十几年,渠道慢慢地窄了,水也变差了。“到了夏天,不仅臭,苍蝇、蚊子多,晚上出门,蚊子‘闯’脸。”她说。

由于没有截污管道,南郊一号渠附近居民的各种污水全部直排进渠里,加速了水质恶化。附近很多居民表示,以前渠道里有鱼,这些年连泥鳅都看不到了。

这只是一个层面。记者调查发现,在一号渠的上游瓜园三组,有一家洗碗工厂,供应着我市部分餐馆的一次性包装餐具。厂房覆盖着渠道,排水管道直接通到渠里。采访时,厂里虽未“开工”,但管道里不断地流着污水,管道下是黑臭的脏水,漂浮着各种塑料、包装袋等。

“洗碗厂是这条渠道的重要污染源,每天都排着近百吨洗碗水。”附近村民“控诉”着。

改造:迎“臭”前行,清淤固堤植景

去年,我市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南郊三条渠是重点整治对象。

市建投公司项目秘书李阳介绍,在封堵白云湖沿岸排污口时,对南郊三条渠(擂鼓墩大道至 水西堤段)进行改造,截流污水,对渠道进行生态处理,既达到水质净化,又能形成绿色景观。

据悉,去年11月,南郊一号渠(瓜园三组至擂鼓墩大道)改造启动,全长632米。

渠道常年累积,清淤成为头号任务。李阳介绍,整条渠道淤泥最深有1.2米,总量达6000多立方米。

记者了解到,一号渠两侧人员居住密集,车辆通道较窄,许多大型机械进不来,只能采取小机械、三轮车,一点点转运。“整个清淤,就花了2个多月时间。”李阳说,在擂鼓墩社区二组,工人在渠道里清淤时,头顶上居民家的卫生间污水便排出来了,许多工人干了一天,就再也不来了。

据悉,清淤完毕后,施工方对渠道进行了拓宽,形成3米宽的断面。同时,在渠道一边埋设600毫米、一边埋设300毫米的截污管道,截流了洗碗厂和沿线70多户居民的各种生活污水。

记者发现,渠道沿线有很多裸露的白色排水管。李阳介绍,那些都是截流居民家卫生间污水的管道,全部进入主管道,到达城南污水处理厂。

同时,对渠道两侧采用生态砖固化,并栽种各种水生植物和藤蔓。在场地开阔的地方,还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个小广场,保护了原有的树木,也为居民增加了一个小游园。

现状:黑臭远离,还有鱼儿和泥鳅

经过8个月的奋战,南郊一号渠基本改造完毕。采访时,周边居民对一号渠改造,竖起大拇指点赞。“简直是换了个环境,我们也算是进了城市。”一组居民龙小虎说。

正在渠道河床施工的何大明在抽完水的坑里抓到了3条泥鳅,小心翼翼地装进了塑料袋内。他告诉记者,以前这渠道什么鱼都没有。改造后,鱼和泥鳅都来了。上次下大雨,氵厥水河里面的鱼上水,一直游到了改造后的一号渠。

市建投公司总经理郭晓东表示,看到南郊一号渠环境好了,还有鱼儿和泥鳅,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今年,该公司将黑臭水体治理作为重点。寻根节前,完成了西护城河分级蓄水和花溪小渠的改造,打造了一条条景观渠道,让城市内河、内渠焕发昔日的“风采”和神韵。

改造时,市建投公司还充分为群众考虑,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生活、生产环境。南郊一号渠一侧有一条土路,是附近居民种菜运输的通道。改造时,公司对该路进行了硬化,形成2米宽的水泥路,方便了群众。

擂鼓墩社区二组的宋先学高兴地说:“有了这条水泥路,我们这些种菜人再也不怕下雨菜运不出去了。”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郭晓东说,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将始终怀着为民之心,尽最大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幸福随州

记者走时,小朋友们在小游园内玩着溜溜球,中年妇女在园内锻炼着身体……

热词搜索: 曾都区 臭水沟 小记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