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

首页 > 健康 > 健康资讯 > 正文

细谈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

从医之初,我接诊了一位失眠多年的患者,服药一周效果不明显;后来患者就诊于另外一名老中医,服药后效果很好,治疗半月之后失眠竟豁然而愈。患者向我反馈这个情况时,我将自己的处方与老中医处方对比一看,处方思路基本一致,药物配比也差别不大,很惊讶于为何基本相同的药方会有明显的疗效差异,就问患者两次服药有什么不同,患者说:“以前我找别的医生(包括我)治疗失眠,都是一天喝三次;这一次那个中医告诉我只是睡前喝一次,其他的时间不要喝,果然睡前喝就有效果了。”从那之后,我开始真正的在临床中重视中药的服用方法。

最近会诊了一位高热的患者,按照以往多次的诊治经验,患者应该在两天之内高热就会消除,但两天之后主管医生说患者仍然在发热,我就问那中药是怎么喝的,主管医生和当值的护士告诉我说是一天三次,而我当时开药时告知值班护士是要在体温开始升高的时候每隔20分钟服药一次,直至汗出;汗出之后无论还剩有多少药都可以不喝了。服药方法的不对直接导致了患者的无效治疗。

再看看一些常用的中成药,从吉林敖东安神补脑液、云南白药的风寒感冒颗粒到河南宛西的附子理中丸等诸多药物,标注的服药法均非完全完全合乎传统的规范,甚至有错误;北京同仁堂的附子理中丸、调经促孕丸等诸多中成药看起来还是更加合乎传统的服用方法,不愧为“百年老字号”。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传统中药的服用方法。这涉及到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剂量、服药的冷热和服药后的饮食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服药的时间

一般来讲汤剂、散剂药都是避免和进食同时服用,在饭前、饭后,间隔半小时到1小时,丸剂饭后服用对胃肠刺激最小,膏方、口服液空腹服用效果最佳,一般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有一部分药,则不能按照这个方法服用。

首先是驱虫药和泻下药,要求早晨起来在清晨空腹的时候服用。因为一方面清晨胃肠道的食物都基本上消化了,胃肠道处于一种空虚的状态,这一类的药物容易吸收发挥作用;更重要的,驱虫药或者泻下药都会产生腹泻,从服药到腹泻中间有个过程,一般可能都要八个小时左右,甚至还要多一点,如果说在晚上服用,夜间那可能就是要腹泻,就影响睡眠,所以清晨服用就就避免了患者在夜间反复的解大便而导致对睡眠的影响。

其次是安神的药,一般在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果是早上起来就服安神药,药效作用比较强的安神药会影响白天的工作,药效比较弱的安神药在白天服用后,晚上再服疗效就会不明显。

对于急危重症的患者,中药一般采用顿服的方法。例如考虑感染所致的高热患者,从体温开始升高开始,每20分钟服药一次,至汗出时停药;治疟疾的药要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左右服用;危重患者服用回阳救逆药也是将药物不定时频频顿服,直至转危为安,若拘泥于一日2~3次,必致病重药轻、危亡不救。

调经的中药,如果是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止痛为主的,在月经前三五天至经期第一二天服用最好,此即“因势利导”之法,月经后期停服,否则可致月经淋漓不断;以滋阴养血的药物在月经干净之后服用可使空虚的血海尽快充养;温补肾阳、暖宫祛寒的中药宜在经前期服用。

滋补药一般要求空腹服用,例如滋补的膏方、口服液等,餐前一小时或餐后两小时空腹时服用吸收度比较高,效果最佳。

帮助消化的药,消食药,适合在进食以后一个小时,有利于帮助消化。

对胃或者胃肠有刺激的中药一般在饭后,这样可能减轻对胃的刺激或者胃肠的刺激。例如处方中有容易引起呕吐的乳香、没药这一类的药,可以引起恶心性的祛痰药,大部分具有活血化瘀、续筋接骨的中药汤剂和丸剂,都适合在饭后服用。

二、服用的剂量

一付药就是一剂药,一般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在一天内把它服完。如果病情比较急重,一天也可以吃两剂、三剂都可以;病程长、病情很缓慢的慢性病,不一定一天就要吃完一剂,可以三天服用两剂,甚至于两天服用一剂;呕吐以及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可以将药物浓缩、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后期可逐步加量;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在使用峻烈的药物以及有毒性的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即止,切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反应或伤及人体正气。

服药后出现出汗、泻下、热降等药已中病的情况,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以免出汗、泻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这就是“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之意。

三、服药的冷热

服药的冷热,一般的汤药都是在温热状态服用,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患者容易接受。

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发散风寒的药,一般都会有发汗的作用,这个时候就让它热服,而且有的热服还不够,可能服用了之后还建议患者喝热粥,并且马上叫患者躺在床上,盖比较厚的被子,促进他发汗来排出邪气,所以一般发散风寒的药,常常要热服;清热利湿药、清热解毒药、止吐药等一般来讲要略偏凉一点儿服用,并且嘱咐患者忌辣椒、牛羊肉等发热的食物以免使热邪加重,这就是中医讲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意,也体现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正治之法。

另外就是中医所谓的“从治”法,就是顺从患者病情假象的给药方法。一般的治疗的方法是与疾病的表现是相反的,就是“寒热温凉则逆之”,如果病情表现出来是热性的病证,一般这个药可以稍稍的凉一点;如果是表现出是寒性的病证,服的汤液稍稍的温热一点。但有的患者病情很重,他出现了一些假象,本身是一个虚寒证,但是他出现了假热的一些症状,比如说烦躁、颜面潮红,这样的一些真寒假热证,本身它的治疗的原则也是“逆之”的,要用温热药,但是在这个时候,如果药物太温了服用进去,有的患者容易发生呕吐的现象,医生把这种现象叫做“格拒”,在这个时候适当的把药放冷一点,就不容易发生格拒,这是前人服药的一种经验,就是所谓的采用“从治法”的时候,它顺从假象,寒性的病用温热药来治疗的时候,对于真寒假热证,那么药可以稍稍凉一点;反过来讲,真热假寒服药的时候,你可以让它稍稍的温一点,服用清热的药物。

四、服药后的饮食

在服药后的饮食方面,除非有特殊医嘱,一般服药后的饮食均宜以清淡、易消化吸收、温热的饮食为主;忌食生冷、辛辣、肥厚油腻等食物;忌烟酒,少喝茶叶、咖啡等可以提神、兴奋的饮品;至于热毒所致的痈疖疮毒、血热所致的瘙痒需忌食牛羊肉等发热温燥之品,服用人参后忌萝卜等也需注意。

运用中药治疗疾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医生的辨证处方要正确、药材的质量过关、煎煮的方法合乎要求,科学的服药方法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由此可见,如果服之不得法,任凭多么好的医生,用再好的药,疗效也会大打折扣。(中医科 刘 毅)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电话:17051177829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