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年寻根节拜祖大典侧记
分享

  烈山逶迤,钟鸣凤舞;江汉滔滔,虎跃龙翔。

  6月12日(农历四月二十六),又是一年寻根节。炎帝故里景区晴空万里,迎接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人们怀揣赤子之心,齐聚烈山脚下,追寻血脉之根,仰望精神圣地,共筑复兴之梦。

  血脉同根,文化同源。正因为此,才有了这一日的相逢和欢聚。整个拜祖大典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将以炎帝神农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扬融入严谨规矩的仪式之中,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认同与归属。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8时38分,庄严肃穆的谒祖广场上空,传来了孩童稚嫩的朗朗吟诵声。编钟鼓乐与国学经典《诗经·小雅·鹿鸣》的交融,瞬间让现场嘉宾的心沉静下来。千百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炎黄子孙传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声声不绝于耳。

  炎帝神农,八德昭彰,璀璨日月。炎黄子孙,用最传统的方式和最高规格的礼仪向老祖宗表达赤诚之心。三献礼、八佾舞都是本届大典的新增内容。大典仪式中,数十名青年男子八佾舞舞者身着古代制式礼服,手执雉羽,庄严齐一,节奏平稳,用中国古代最高规格的祭祀舞蹈《八佾舞》向炎帝神农献礼。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与武汉音乐学院编钟乐团共同演绎了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写下的《神农赞》。台湾南华大学学生梁语轩说,我们想用音乐的形式与大陆同胞、天下华人沟通。他道出了多少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文化的契合是炎黄子孙心灵交融最原始的动因。

  从炎帝开启的文明源头走来,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不断传承、弘扬,也不断创新、发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抗日民族英雄、全国道德模范、创业路上的拼搏者......他们是炎帝神农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薪火相传的典范。这种传承,在奉请仪式上得到充分体现。奉请仪式的设计凸显“祭祖、祈福、礼贤、崇德”的文化诉求,分为“礼祭神农”、“德泽华夏”、“根系四海”三大方阵板块。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表达,而在当代,它们经时代发展,成为了今日我们所践行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德泽华夏”方阵由全国道德模范引领,他们高擎着以道德礼仪为精髓的华夏文明的熊熊火炬,他们构筑了当今社会的人文高地。

  大典充分融入时代元素,与当下热点紧密结合,体现慎终追远和与时俱进。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炎帝故里为人类和平祈福,“德泽华夏”方阵中,由湖北两所以新四军抗战勇士张体学和国民党抗战将领张自忠的名字命名的学校——黄冈蕲春县张体学中学和襄阳宜城市荩忱中学的学生组成的爱国少年方阵,向世界传递中国呼唤和平的声音。

  烈山怀远,圣火传世。火是炎帝精神的象征,每年的炎帝圣火火炬传递象征着炎帝精神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今年,“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正在成为现实,在通过经济互通有无、促进世界文明交融的同时,以炎帝神农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将掀起第二次走向世界的伟大旅程,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

  乙未年寻根节的圣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递,在阿拉山口、伊斯兰堡、俄罗斯莫斯科、阿联酋迪拜、马来西亚孔子汉语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华侨中文学校......总有炎黄子孙的身影,他们接过圣火火炬,他们说,“我们的根永远在中国。”“不管过去、现在、将来,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爱你,中国。我们对祖国充满信心。”

  中华儿女这份浓浓的炎帝情在此时此刻交融、升华。“我们同根我们同祖,在你开创的故园生活。我们同心我们同愿,向着复兴的未来开拓。”一曲《炎帝情·中华梦》唱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大典结束,那些唱诵着中华传统经典的稚嫩孩童之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那些天真的孩子们创作的可爱的炎帝神农画作又浮现在眼前,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生生不息,让炎帝文明薪火相传,并肩走向实现中华梦想与共同福祉的远方。

(随州日报 张 琴 )
【责任编辑:木木】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