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乞丐村”的尊严修复注入扶贫“强心针”

首页 > 资讯 > 时评 > 正文

给“乞丐村”的尊严修复注入扶贫“强心针”

甘肃省岷县中寨镇小寨村,10年前,这个村庄因“乞丐村”闻名全国。尽管村民们尽力修复着因乞讨而丧失的尊严,但“全国第一乞丐村”的称呼,也成了这个村挥之不去的心病。 村民们对待乞讨的态度如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大家心照不宣都去乞讨,对乞讨是麻木的。而现在,很多村民已经意识到乞讨丧失的尊严。(8月19日《成都商报》)

曾经,小寨村因为贫困而集体外出乞讨,“全国第一乞丐村”的名号,如今,成为村民们的心病,“附近地区的乞讨人员被发现后怕丢人,都说是小寨村的,小寨村是替人背了黑锅”,他们也意识到了孩子的教育更重要,“带孩子出去是对不住孩子”。对这个转变,我们欣慰,这是当地政府年复一年工作的效果,也是村民们意识的觉醒——羞愧心、尊严的找回。乞讨,就是赤裸裸地索要,就是以表现出的可怜样,换取别人的同情,进而获得施舍。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而非生存生活的依靠,职业乞丐更是一种畸形生态。

“乞丐村”的存在,既是物质贫困的体现,也是精神贫困的体现,如今,他们有了羞愧心,有了羞耻感,有了尊严意识,恰恰正是扶贫最佳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此,期待当地部门要加大对“乞丐村”的扶贫力度,做到精准扶贫。

首先,要精神扶贫,巩固其自发形成的尊严意识。明末大儒顾炎武有云,行己有耻,博学于文。前半句的意思就是指的人的羞耻心,人的尊严是一个人精神立着的体现,也是一个村站着的灵魂,更是一个人走出困境的最重要前提。一个人身在泥潭心在泥潭,那么永远走不出泥潭,一个人身在泥潭而心在万里晴空,才能走出泥潭。期待当地部门进一步做好他们的精神扶贫,让乞丐村堂堂正正的站着。

其次,要做好扶真贫、真扶贫,做好物质上的扶贫和发展工作。“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当地部门一定要做好当地贫困的调研,找到贫困的根源所在,并努力为他们的发展找到出路,找到发展的方向,扶贫工作观念要明晰,定位要准确,要做到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这也应该是“乞丐村”的目标。

第三,要做好配套扶贫保障工作,要让贫困和乞讨成为就不会重蹈的覆辙。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既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加快健全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大力弘扬改革精神,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在创新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低保制度等制度上下功夫。此外,还要确保“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因为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