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倒地老人都贴上“讹人标签”

首页 > 资讯 > 时评 > 正文

别给倒地老人都贴上“讹人标签”

面对一起起“扶不扶”事件,在事实真相尚未最终认定之前,网友与公众舆论别匆忙把质疑的目光和声音都锁定倒地老人,这既不客观也不理性,而事实上,故意逃避责任,尤其在没有监控和缺少目击者的情况下,肇事逃逸甚至颠倒是非推卸责任现象,远比“扶起老人反被讹”的行为要多得多。

记者21日从淮南市公安局获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淮南在校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经警方连日调查认定属于交通事故,骑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据9月21日《新华网》)。

其实对于这样的结果,既没有让人感到意外,更谈不上“逆转”,早在几天前双方目击证人“各执一词”,当地警方没有立即给出调查结果时,很多人就已经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无论女大学生是否与老人“互有接触”,女孩能将老人扶起,老人包括老人家属在内并没有太为难女孩,而是相互都能把真相厘清交给警方,本身就说明双方都不是“坏人”,反过来,在真相尚未辨明,网上众多想当然把老人贴上“讹人”标签,并对“扶不扶”发出过多的感慨,却非常值得思考。

就在日前,有媒体报道,“郑州16岁少年称扶老人被讹,遭索赔25万”引来广泛关注,当事人亲属求助媒体征集现场目击证人还原事发经过,而记者从郑州交巡警三大队了解到,民警的执法记录仪拍下了两段与事故相关的视频,多名市民称老人被超宽电动三轮车撞倒,警方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并非见义勇为。尽管少年一方的家属依然坚持自己的“冤枉”,然在警方充分的证据认定面前,这种坚持显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接连发生的老人倒地被扶却指认扶人者为“肇事者”的报道,让老人倒地“扶不扶”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或由于扶起老人反被讹之类报道的渲染,当媒体再次报道这类尚未最终定论的新闻时,不少网友便想当然的站在扶人者一边,在谴责倒地老人“装糊涂讹人”的同时,更对这种有辱道德良知的“普遍行为”发出感慨。然而事实上,尽管不乏有“扶起老人反被讹”行为的发生,但终归是极其个别现象。大多数老人不慎摔倒之后,对扶起自己的陌生路人依然充满感激,只是这样的“事件”缺少新闻关注点,媒体很少报道而已。

而“扶老人被讹”所引发的“扶不扶”话题,在人们本能善良的解读下,也逐渐偏离了原本事实,从这两起最终认定结果的事例来看,站在扶人者一边指责“讹诈”老者的声音明显高出许多,“想当然”心理的驱使下,不少网友甚至对证明“撞人”的目击者身份、证言等也持质疑态度,这种把所有摔倒老人都想当然挂上“讹人标签”的先行评判显然既是对老年群体的不尊重,同样也是一种很不理性的行为。

我们一点也不怀疑,社会上确有很多好心人,在遇到老人摔倒时会及时上前扶起,更不否认有好心路人,在扶起摔伤老人的同时,还会热心将其送医并为其垫付药费,这种道德观既是我们的社会主流,人们也更愿意看到社会有更多这样的道德正能量。但同样,我们既不能排除个别老人有“碰瓷”行为,甚至出于自私去讹诈扶起自己的好心人;更不应排除确有个别人,在与老人“互有接触”,利用老人一时意识不清,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在将老人扶起之后,再把自己装扮成“好心人”的现象。最早引发“扶不扶”热议话题的南京彭宇案,尽管彭宇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没有撞到老人,扶起倒地老人完全是出于“好心”,并指责老人索要高昂医药费属于“讹诈”,但经过最终调查证实,老人倒地受伤确实为彭宇所撞,彭宇在6年之后也终于公开承认老人确是被自己撞到受伤。但这一结果却被不少媒体报道所忽略。因而“彭宇案”也被舆论诠释成“扶起老人反被讹”的“典型案例”,由此引发的“扶不扶”话题更从未淡出。

面对一起起“扶不扶”事件,在事实真相尚未最终认定之前,网友与公众舆论别匆忙把质疑的目光和声音都锁定倒地老人,这既不客观也不理性,而事实上,故意逃避责任,尤其在没有监控和缺少目击者的情况下,肇事逃逸甚至颠倒是非推卸责任现象,远比“扶起老人反被讹”的行为要多得多,特别是在舆论想当然给倒地老人贴上“讹人”标签之后,不但妖魔化了老年群体和整个社会,消解了社会道德根基,让被撞老人遭受到二次心理伤害,甚至可能会演化为某些肇事者逃避责任的“保护色”,更不利于真正的好人善行。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