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方便又快捷——随州交通发展四十年

近日在基层采访,问老百姓四十年的变化有哪些?得到的答案多是“交通方便了,生活好了”。

的确,四十年的交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道路从“晴通雨不通”的泥土路到柏油路,从省道、国道到如今遍布成网的高速公路,从绿皮慢车到和谐号高速动车……无不折射着交通飞跃发展的成就。

随州亦是如此,县县通高速、镇镇通等级路、村村通水泥路、老百姓出门抬脚上车,现代交通带来巨大便利。途经随州的汉十高铁预计今年底通车,将会把随州带入更方便快捷的高铁时代。

昔日一条“穿肠道”,今朝路路连成网

改革开放初期,316国道成为随州连通外界的重要通道,那时还叫汉孟公路。今年已82岁,时任市公路段副段长的高级工程师李秀山回忆道:“当时的汉孟公路路窄弯多,沿着 水河走,穿过主城区。”

许多人将316国道比喻为一条“穿肠道”,贯穿随州南北。1984年,316国道启动改造,按照中央提出的“一宽二平三直”的标准进行改造。市交通运输局退休干部周忠勤介绍,至此,随州才有一条像样的路。

据数据通统计,那时随州(原随县)全境公路通车里程不足2000公里,晴通雨阻的公路里程占比达45%。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州交通迎来大发展,公路提档升级,省道、县道、乡道大量建设。随州通乡镇、总支的道路基本打通了,主要国道、省道、县道等桥涵配套完整,不少路面还实现了渣油和水泥硬化。

2002年,随州进入“高速”时代。随州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开建,直接缩短了随州与武汉的距离。之后,随岳高速、麻竹高速等相继建成通车。目前,随州高速公路全里程达到32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每万人拥有1.24公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3公里,跃居全省前列。

县县通高速后,从随州城区到各个口子镇,开车时间都在1个小时之内,也构筑了随州与武汉、襄阳、信阳、荆门等地2小时交通圈,极大地提升了随州交通枢纽的地位。

发展至今,全市沥青、水泥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一万公里,拥有6条国道,13条省道,453公里县道和1523公里乡道,路路互联成网。

曾经一辆自行车,如今选择多元化

1981年,湖北应城农民杨小运超卖万斤粮,公社奖售给了他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他高兴不已。

今年64岁的徐大国说,40年前,能有一辆“永久”或“凤凰”,不亚于现在的奔驰、宝马小汽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被外界称为“自行车王国”。

后来,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逐渐多了起来,成为群众出行的重要工具。尤其是这些年,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裕,小汽车驶入寻常人家。在通往乡村的小路上,时不时就可以看到一辆小汽车。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之初,随州所有客运、货运车辆不足1000台,只能通达武汉、襄阳等周边城市。现在,有各类客、货运车辆15000台,从随州坐车可以到全国大多数城市。

2009年,随州火车站东移,停靠随州站的列车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动车组运行,让随州与外界互通更加便捷。而随县王岗通用机场的通航,让随州人实现了飞机梦。

这些年,交通改变最大的是农村。以往,村村只有一条曲折的土路,百姓出行基本靠走,物资进不去,产品出不来。随着通村公路建设,“村村通客车”活动推进,随州836个行政村都有了客车,不少水泥路修到了组、湾、户。如今,我市通村公路里程达6915公里,村民出门抬脚就可上车远行。

现在,人们出行选择已不单单是自行车了,有自行车、汽车、动车等多元化选择。“互联网+交通”正在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出行需求。

40年,我们实现了从“用脚丈量”到日行千里的巨大变化,“说走就走,路不再长”,已成为现实。

以往出行数天数,现在看表计小时

在上海做生意的随州人冯传高清晰地记得,1993年刚到上海那会儿,从随州坐班车下武汉,再坐船顺江而下到上海,在路上得倒腾两三天。现在,随州到上海,可坐大巴、客车、动车,最长也就20多个小时,最短的仅需 7时37分。“这变化是惊人的。”他说。

出行时间的缩短,揭示着交通的巨大变化。

随着道路升级,路网互通,随州已进入武汉、襄阳等两小时经济圈,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更加方便。以往是纸短路长,现在路长时短。

2015年,汉十高铁开工建设。该线路设计时速350公里,随州段全长79公里,建成后,随州到武汉只要40分钟,到天河机场仅需 30分钟,随州步入“武汉半小时交通圈”。目前,随州全段已经完成铺轨,随州南站正在建设,预计年底可通车。

1条高铁、3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6条国道、13条省道等,构筑起随州四通八达的干线主动脉,汇聚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专汽、香菇等产业蓬勃发展。

从主要依靠步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开就能叫到网约车……随州人出行的方式越来越便捷。

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