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历史文化进课堂滋润学子心田

寻根炎帝文化 种下爱国爱家乡的种子——

随州历史文化进课堂滋润学子心田

随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诞生了中华文明始祖——炎帝神农。关于‘炎帝神农’,大家都知道哪些?我们的根在哪?怎么寻呢?”随州市外国语学校以“爱我家乡之寻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课,近期在学校中高年级学生中如火如荼开展。

亲手制作五谷画、自绘五弦琴展板、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同学们围绕关键词“寻根”主题,以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为背景,以炎帝神农八德和传说故事为线索,寻访学习炎帝文化,展示和传承民族经典。这也是随州历史文化进课堂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寻根”实践:实地探究,自制器具,感受炎帝“了不起”

“寻根”社会实践中,学生们通过实地走访、民间寻访、查询文献等各种方式,深入学习了解炎帝神农文化。在随县厉山镇,大家探访了炎帝故里景区神农洞、神农庙、神农大殿等古迹,走访乡邻听长者们讲述了神农泉、尚市耒山坡、神农尝百草等传说故事。同学们还走进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查询文献资料,思考炎帝时代人们生活的模样。六年级学生王晓阳感慨说:“在实地探究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炎帝神农的了不起!”

实践归来,同学们精心准备了班会课汇报,小组互动交流展示课外实践中了解到的炎帝文化知识。大家根据收集的文献资料制作了神农琴、耒耜、蓑衣、谷仓等20多种道具,把实践过程中的剪影、心得布置成一张张精美的展板,还根据炎帝神农故事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班会课结束时,师生肃立齐诵始祖,将整个“寻根”实践活动氛围推向最高潮。

“炎帝带领先民们植五谷,先民们才有足够的食物”“炎帝尝百草创医药,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歌颂”“祖先炎帝诞生在随州,我们的根就在随州”“身在华夏文明,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实践课,同学们对炎帝功绩都有新的认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起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课程设计:在孩子们心田种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种子

随州市外国语学校汉孟路校区教师谢万方,是这次“爱我家乡之寻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课的执教者。谈及设计实践课的初衷,谢老师介绍:“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希望这堂‘寻根’课,能在孩子们心田种下一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种子。”

随州是炎帝故里,炎帝文化肇始于随州,随州人热爱炎帝神农,一直在努力传承炎帝文化、弘扬炎帝精神。谢万方也是随州炎帝文化传播的一位实践者和见证者。2008年大学毕业后,谢万方先后任职于随州市博物馆和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担任景区讲解及文化宣传工作,还主编了10万多字的资料文献《随州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资料汇编》。期间,谢万方经常到学校参与义务宣讲活动,因此萌发了将炎帝文化带入学校实践课的思路。

谢万方说,2017年她从事教师职业后,在学校特色课程的影响下,在校领导的启发支持下,她从炎帝神农八大功绩入手,与学生一起制定了第一份社会实践任务单,寻访搜集炎帝神农相关发明创造及其传说故事。“希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悟炎帝精神,感受到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忘始祖故土,不忘家乡的根。”

社会反响:丰富孩子们的文化认知,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爱我家乡之寻根”整个实践活动历时1个多月,家长和老师都全程陪伴孩子们实践,感受颇深。

“孩子们在学习,家长也在学习,共同学习成长,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他们对文化的认知,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六三班刘佳的母亲表示,非常支持历史文化进课堂,希望活动持续开展下去。

旁听实践课的刘琴梅,是一名从外地来随工作的教师。刘老师说,通过这节寻根实践课,她对炎帝文化、随州历史文化都有了新的认识,寻根让她对随州更有家的归属感。刘琴梅认为:“不要觉得孩子们还小,就仅仅指导他们的行为习惯。班会课也可以有思想高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学生家国情怀。”

江苏省特级教师陈萍也受邀现场观课指导。她对“爱我家乡之寻根”实践课给予高度评价。“寻根炎帝始祖,这个班会选题非常有价值。今天我们对儿童种下的这颗热爱家乡的种子,不仅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也是培养一个中国小公民的文化自信。”陈萍说,寻根是人类共同的命题,寻根文化走入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未来可以扩展成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更好地弘扬随州的地方历史文化。

“随州历史悠久,我们从源头出发,将深入持久的开展好传统文化课程。”随州市外国语学校汉孟路校区校长肖章琴介绍,下一步学校计划每个学期开展一次《爱我家乡》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爱我家乡之寻编钟》《爱我家乡之寻美食》等,将优秀的随州传统文化嵌入孩子们的心里、脑子里,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