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把初心镌刻在每一块农田里——记随州市首席植保专家张祥龙

“这个菌丝长得很好,最好在稻草上面铺一层土,这样营养料可以得到充分发酵,菌丝长得快、产量高。”11月13日,在随州市泰丰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大球盖菇的种植基地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张祥龙一边查看菌丝,一边交代。

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工作单位,只要说起农业技术便滔滔不绝。张祥龙个子不高,身材消瘦,皮肤黝黑,额上印着深深的抬头纹,见了人总是先咧开嘴嘿嘿地笑。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员,他30余年风里来雨里去,孜孜不倦地推广农业技术,把初心写在每一块农田里,用知识和汗水为农民铺就致富路。如今,张祥龙已成为“随州市首席植保专家”,农技推广战线的忠诚卫士。

献身农业为梦想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的又是农业。我将用我的毕生所学,为这片土地,以及那勤劳善良的乡亲们奉献我的一切,哪怕是一生。”张祥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张祥龙的老家在随县均川镇,那是1982年的秋收时节。当时他亲戚家经济条件较好,购买的化肥农药多,在田间大量不合理施用后却引起病虫大发生,造成水稻减产。而他父母无钱购肥购药,稻田里没施任何化肥和农药,但病虫发生较轻,收成反而较好。

那时他便认识到,种田并非是投入多就产出多,农民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种田才能早日走上致富路。张祥龙当即立志:长大后当一名农技员,为农民服务。

1983年,张祥龙不顾家人的反对,进入湖北农学院学习。在这里,他怀揣着当农技员的梦想,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各门必修课程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通过,还选学了一些实用的技术课程。

大学毕业后,张祥龙放弃科研和教学的就业前景,回到随州,一头扎根基层、扎根农村,不忘初心、追逐梦想、终有所成。他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2007年度稻飞虱防治先进个人”;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植保工作先进个人”;被市人民政府授予“随州市首席植保专家”“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个人”“十佳”专业技术人员;获得“2018年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汗洒农田为初心

盛夏时节,在随县新街镇河源店村一大片田地里,绿意葱葱的玉米正遭遇了千百年来未曾出现过的新害虫的侵袭。

“这种特别危险的害虫叫草地贪夜蛾,今年第一次进入我国,目前已经有18个省的农作物遭受其害,我市已有8个乡镇发现了这种害虫。”张祥龙回忆起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危害,“这种害虫的啃食痕迹十分明显,一个虫子一日一夜可以危害三株玉米,它的危害性比以往的害虫都严重。针对草地贪夜蛾,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已采取了应对措施,力争把农户的损失降到最小。”

在三农领域工作30年来,张祥龙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认真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调查,每年发病虫情报10余期,指导农民科学防治病虫害。他还综合天气和病虫发生规律等因素分析,对我市的病虫灾害作出准确地预测,经过实践检验,其准确率在95%以上。

除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张祥龙还负责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方面的工作。这些年,他多次赴外地考察香菇产业,起草了多份调研报告;协助完成了“随州香菇”地理标识产品、“随州香菇”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随州香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申报;2018年,协助完成全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菇农培训,培训人员达1.2万人次,有效解决了香菇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科技助农为增收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而科技最终落地,转化为生产力,还得靠农技员的示范应用与推广。

据一项统计显示,每年国内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其中在农业上使用的只有40%,能够产生效益的仅有16%,而国外至少50%-60%。这意味着,超8成以上的成果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如何让先进的农业科技落地,张祥龙的回答是:到农民中间去,多跑、多做、多试验。

“这个香菇棒污染率高了,大棚里要增加喷水设施。”11月13日,走进曾都区苏家寺昌盛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香菇大棚,看到地上堆了不少被污染的香菇棒,张祥龙心疼地嘱咐他们。

在随州市泰丰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黑木耳的培植厂房里,看到黑木耳长势好,张祥龙高兴地说:“比前两天长得又好了些。这是今年试验的新品种,以前黑木耳只能春栽,现在可以秋栽了,春节前出一茬,春节后还能再出一到两茬。”

该合作社理事长靳明兵看到张祥龙来了,赶紧拉他去看刚刚装袋好的香菇,笑着说道:“今年香菇长得好、产量高,行情不错,光香菇就能收200多万元。”

多年来,张祥龙负责的随州市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及时、准确,通过各级领导的组织及农民有效地防治,全市每年可挽回农作物经济损失3至4亿元。他主持撰写的“随州市小麦条锈病区域性综合防治站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农业部批准后,国家投资建立了“随州市小麦条锈病区域性综合防治站”,该项目实施后,每年为我市农民增收2000万元以上。

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