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歌剧应该何去何从?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评论:中国歌剧应该何去何从?

歌剧是一门集音乐、戏剧、舞台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意大利,距今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上个世纪40年代有了《白毛女》,中国歌剧开始起步。在这六七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歌剧已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从《白毛女》到《小二黑结婚》,从《江姐》到《洪湖赤卫队》,从《原野》到《骆驼祥子》,歌剧渐渐在中国许多城市开花结果。然而,无论是西方歌剧还是中国歌剧,在发展的道路上也都遇上了这样或那样的困窘。在当今形势下,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歌剧?歌剧的创作和市场运作需要哪些改变?歌剧艺术怎样才能被当今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互联网时代

谁还听得进古老歌剧?

在歌剧发展的四五百年历史中,曾涌现出众多的歌剧经典。而今天,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剧观众的审美也与四五百年前完全不同。在互联网遍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古老的歌剧还有兴趣吗?

英国皇家歌剧院导演马埃斯特里尼认为:“在欧洲,尤其是意大利歌剧面临很大的危机。我父亲就是舞台导演,在我十五六岁时,父亲就说,歌剧这一行没有出路了。但是我仍然坚持在这行里,因为美和优雅以及传统这些事物是必须要传承下去的,因为流行时尚总会过时。我想寻找一些新的出路,比如我可以用一些新的技术,像投影技术、动画或者是一些虚拟的现实的技术,来让歌剧焕发新的光彩。”导演皮尔·路易吉·皮兹告诉北青报记者:“我在世界各地歌剧院工作了60多年,参与了非常多剧目的制作,也见证了所有的流行趋势。流行的宿命就是很快地消失。我一直避免去做这种流行的东西。我认为歌剧舞台表现出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同样认可尊重伟大而高贵的传统的必要性。传统有两个意义,一是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二是未来我们要开启新的视角。”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告诉北青报记者:“我们衡量一部好剧的标准是什么,是大众喜欢,如果观众不喜欢,你做它干吗呢?推进歌剧艺术的发展一定是两个结合,一个是把世界经典的剧目介绍到中国,第二个是一定要坚持自己民族的优秀的原创东西。国家大剧院11月将推出的新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2月推出的新歌剧《方志敏》基本创作完成,明年的《长征》《成吉思汗》《兰花花》等剧目也在创作中,并已启动2017年与谭盾合作的歌剧《敦煌》。”

  联合制作

能找到歌剧的出路吗?

西方歌剧院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大幅度减少对歌剧院的资助,而制作新歌剧成本高昂,几乎每一个歌剧院都在想方设法寻找出路。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执行总监科马克·西姆斯认为:“从2015年到2021年的六年间,英皇计划委托创作8部新作品,需要大量的投资。我们也在探索新的制作方式,例如与其他歌剧院进行联合制作,带来创新性的投入,减少我们的成本支出。”

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认为:“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歌剧艺术走到今天,在西方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成本高昂,另外就是观众老化。30年来,制作同一部歌剧成本现在要增加10倍。意大利13个主要的歌剧院,大概有8个去年是亏损,其中罗马歌剧院负债4000万欧元。大家也知道,2014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就为了艺术家工资的问题闹出了劳动纠纷。欧洲基本上是通过联合制作来解决目前资金上的压力。我感觉中国歌剧院未来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联合制作,把原本自己没有能力来制作的一些新歌剧在国内加以推广。”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认为,国家大剧院也走过了引进、联合制作和独立制作的阶段。他说:“国家大剧院体量庞大、功能多元、运费高昂,每年政府补贴只有30%左右。我们在保障制作水准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控制制作费用,实施低成本策略,从而增强剧院整体运营效果,确保歌剧制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国家大剧院的制作成本应该是西方制作成本的1/5或者是1/4,推动剧院可持续发展。”

歌剧普及

抄了谁的后路?

综观西方歌剧院,白发观众占了一多半,很多人开始羡慕中国歌剧演出中更多的青年观众。陈平告诉记者:“一方面,国家大剧院依托各类公共媒体、古典音乐频道等自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扩大自制剧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会员体系,设立歌剧培养基地,‘百场歌剧讲座进校园’等活动,逐步培养热爱高雅艺术、有较高艺术欣赏能力的观众群体。与国际上歌剧观众数量减少、观众结构老年化的状况截然相反,国家大剧院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通过‘滴灌’的传播推广和长期观众培养机制,已经实现了观众的逐年增多,年龄覆盖老、中、青各年龄段,并以青年观众为主的忠诚观众群体,开拓了市场空间。”

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执行总监科马克·西姆斯则认为:“英国皇家歌剧院有一个很大的艺术教育团队,负责吸引年轻人。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努力来打造一个年轻的观众群体。不过我们也稍微有些过于执着于年轻观众了,应该更关注一些年长者,因为年长者经济实力比较强。”

中国导演陈薪伊对一些剧院举行免费的歌剧公益演出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说;“歌剧免费开放日赚走了多少观众?《白毛女》大会堂两万观众没了,《蝙蝠》在工人体育馆多少观众?三场。那么也就是那几万观众再也不会花钱买票了。免费开放如果在小一点的剧院还行,在体育馆、人民大会堂免费演出就是自己拆自己商业的台。我反对培养学生看戏不买票,我反对这么大市场的免费公众开放日。这样不是观众普及,而是歌剧观众的流失,养成了不买票看戏的坏习惯。”导演廖祥虹认为:“在太大的演出场所演出歌剧,就要带话筒,就要违背歌剧的艺术规律,是让观众看了觉得以后还可以买票来看,还是看一场免费歌剧后再也不看了?我觉得歌剧普及也要有一个底线,不符合歌剧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事不能做。”

记者 伦兵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