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骗?警惕“直播+旅游”坑你没商量

首页 > 旅游 > 资讯 > 正文

照骗?警惕“直播+旅游”坑你没商量

“2022年北京旅游消费体验调查”近日出炉,价格虚高、公厕卫生差、社交媒体平台虚假宣传多备受诟病。特别是其中通过直播带货或社交媒体购买旅游产品的被访者中,有近1/3发生了消费问题。

受疫情影响,本地游、周边游格外红火。而相较于传统景区,一些略小众的景点一般借网络走红。尤其是搭乘短视频东风,直播带货、社交种草,大有崛起为旅游消费新主流之势,格外受年轻人追捧。“直播+旅游”火了是好事,但由此伴生的虚假宣传也不容忽视。北京消协发布的调查显示,一些景点过度滤镜、大搞“照骗”,种种噱头吹得天花乱坠,到了地方却发现严重“货不对板”;一些产品暗中压缩套餐服务,酒店变民宿、包车成自费,大肆宣传的“品质游”到头来成了“闹心游”;还有一些售后服务跟不上,一旦遇到纠纷,消费者想维权难于上青天……如此种种,都极大拉低着大家的出行感受。

新型旅游消费何以成了虚假宣传“重灾区”?原因或许复杂,但监管时常处于盲区是绕不开的一条。从本质来说,不管是社交媒体种草,还是直播带货,都属于营销推介行为,按理说都应受《广告法》《旅游法》等相应法规制约。但从现实来看,这种新型消费模式又有新特点,在法律适用上也存在一定模糊性。比如,主播带货为了吸睛难免夸大其词,可多大程度的“注水”属于虚假宣传?比如,直播带货链条长,涵盖从商家到主播再到直播间等多元主体,具体责任又该如何分配?诸如此类的问题,加剧了“为了流量、丢了质量”等行业乱象,行业监管力有不逮,又给了不法分子浑水摸鱼的机会。事实说明,只有完善相关标准,补齐法律短板,“带货”才不会成为“带祸”。

近年来,从出台《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到探索建立直播行业主播黑名单制度,再到多平台加大对旅游营销虚假宣传的整治力度,诸多举措让新型旅游消费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还需要管理部门主动作为。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体系,让新型旅游消费全方位“有规可依”;另一方面也应汇聚治理合力。倒逼直播平台守土尽责,敦促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号召广大网友积极监督,不断调动起多元主体的共治力量,让高品质成为新型旅游消费的鲜明底色。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成为大众日常休闲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直播+旅游”“社交+旅游”处于风口。以既有规范为起点,持续完善行业规范,织密监管网络,整个行业才能行稳致远。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