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出师表》原文和翻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的“注释”也是“襄阳说”的权威证据,其中2021年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注释”为:“同时在九年级上册引《三国演义》说
如何看待人教社这一“注释”呢?
东汉南阳郡包括今河南南阳全部、平顶山南部、驻马店西部和湖北十堰东部、随州、襄阳汉江以北以及陕西商洛东部部分地区。
也就是说,东汉南阳郡不包括今河南南部的信阳、驻马店大部和湖北北部的孝感、黄冈的。
如果按照人教社“注释”,信阳、孝感、黄冈也可以争诸葛亮躬耕地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分南阳郡南部(樊城、山都)设立襄阳郡,分南阳郡西部设立南乡郡后,南阳郡范围更小了,已远离汉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间为建安二年(197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但《出师表》创作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人教社在不考虑诸葛亮在《出师表》开头说“今天下三分”,忽视三国襄阳郡、义阳郡、南乡郡,以及刘备委任关羽为襄阳郡太守的情况下,把“南阳”注释为东汉南阳郡,有篡改《出师表》创作时间的嫌疑。
人教社在“注释”中提到了“隆中”,但课文“隆中”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显然把历史和小说混为一谈了。
“隆中”最早出现在东晋《蜀记》,位置在“沔之阳”(汉江以北),人民教育出版社用东晋习凿齿“号曰隆中”和1893年被命名的“古隆中”注释《出师表》,显然是不合适的。
“古隆中”位于汉江以南,建安十三年(208年)前属南郡管辖,多数人认为其就是阿头山,《后汉书·郡国四》记载“襄阳有阿头山”。
“躬耕”和“隐居”是不同的概念,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只是一个“卑鄙”的“布衣”,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住的是“草庐”。
不知道人教社能从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到“隐居”和“隐居于隆中”吗?我怎么看不到。
东汉、三国“南阳”一指南阳郡,二指南阳郡治宛(今南阳市区),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历史地图集》把南阳郡、宛标记在了一起。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宛被张绣打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这件事被诸葛亮在《后出师表》记载为“(曹操)困于南阳”,当然《后出师表》作者是有争议的,但这不影响“困于南阳”的历史真实性。
因此人教社把“南阳”注释为南阳郡,有篡改《出师表》的嫌疑
人教社说“隆中当时属南阳郡”,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隆中当时属南阳郡,所以隆中是躬耕地”,奇葩的逻辑啊,诸葛亮家乡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当时不属于南阳郡,诸葛亮就不说“躬耕于南阳”了吗?
显然人民教育出版社以“隆中属南阳郡”和“躬耕于隆中”为前提,用“隐居于隆中”注释“躬耕于南阳”,显然是错误的,显然是篡改历史,说白了就是2003年“南阳,郡名,今湖北襄阳一带”这一“注释”的翻版,就是“躬耕于襄阳”的翻版。
不知道“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会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本上,大家说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