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讲的是什么内容(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过秦论讲的是什么内容(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过秦论讲的是什么内容(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电视连续剧《大秦赋》

01.“秦始皇二律背反”现象

近日,央视播放的《大秦赋》,颇受网友关注。在《大秦赋》即将收官之际,网友们竟然对秦始皇的“千秋功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然而,真理总是“越辩越明”。人们在讨论秦始皇“过”的时候,却间接、客观地总结出了秦始皇的“功”。

这似乎确是一个令人感动奇怪的现象:想要讨论秦始皇的“过失”,却不得不先讨论其“功劳”。

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秦始皇二律背反”:要想批判秦始皇,却不得不先称颂秦始皇。

不错,秦始皇的确是“极具争议”的一位历史人物,但就凭他身上所承载的所有“批判”和“称颂”,便足可证明其“千古一帝”称号的罕见价值。

其实,现在人们评价秦始皇时陷入这样的“二律背反”并不奇怪,也不是第一次,历史上那些评价过秦始皇的人,也都纷纷陷入了“秦始皇二律背反”。

这些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人物当中,最为典型的一个,要算“贾谊”。

《贾氏家谱》中的贾谊像

02.“贾生此文,犯了‘词肥意瘠’之病”

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汉文帝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人称“贾生”。

在贾谊20多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影响千古的文章《过秦论》。

《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最为精彩,被编进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

贾谊写《过秦论》也陷入了“秦始皇二律背反”:他要批判秦始皇“不施仁义”,却不得不花费大量篇幅来写秦国的强大过程和始皇的功劳与威风。

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编》中就曾批评过贾谊的《过秦论》,他指出:“贾生此文,犯了‘词肥意瘠’之病。”

这句话是说,贾谊虽然名曰议论秦之过失,甚至还直接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但实际上仍然缺乏更充足、更令人信服的依据。

为什么缺乏更充足、更令人信服的依据?

其实原因很简单:贾谊写《过秦论》一文名为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说白了,这篇文章就算写给汉文帝看的,希望汉文帝能够及时缓和并解决西汉初年朝廷内外、中央与地方的各种矛盾。

所以,《过秦论》表面上是写“秦之过失”,实际上是写“汉之过失”;“秦之过失”未能完全揭露,却还是写出了“秦之强大”。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二律背反”现象,较起真来,钱钟书先生还不能完全责怪于贾谊,任何一个人面对“秦始皇”,都会陷入这样的“二律背反”问题。

贾谊著《过秦论》以“昭汉之过”

0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那么,贾谊在《过秦论》中,究竟是如何表现秦王朝的成长强大和统一天下过程的?

1.秦国之“崛起”:

贾谊认为,秦国崛起源自于“秦孝公”。秦孝公首先有“统一天下”的巨大抱负,早已想“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恰逢战国奇才商鞅的辅佐,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措施:对内“设立法度”“重视战备”,对外“采取连衡策略”对付山东六国。最后改革的效果也非常好:“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也就算说,秦国在秦孝公的治理下,轻松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部分土地。

从历史上来看,贾谊将秦国的崛起功劳算在秦孝公的身上,是不完全客观的。实际上,秦国的崛起“首功”应该算在“秦献公”身上,也就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在位期间,完成了对秦国国内弊制的改革,内容包括:正式废除人殉制度、编制户籍、搬迁国都、试行郡县制、允许商业活动、取得了和魏国的军事斗争胜利。总之,秦献公的改革和贡献,为孝公图强、商鞅变法做了铺垫。

《大秦帝国裂变》中,侯勇饰演“秦孝公”

2.秦国之“扩张”:

秦孝公去世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续沿袭孝公和商鞅的图强策略,一步一步蚕食汉中、巴蜀等地。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被称为“强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这几个词真是用的漂亮,把一个扩展的秦国、强大的秦国、野心勃勃的秦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个时候,山东诸侯终于见出了秦国的“巨大野心”,为此感到非常恐惧,于是纷纷商量对策。

山东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本来较有胜算。山东六国,可谓“人才济济”:有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君子”,有宁越、苏秦等“著名纵横家”,有召滑、乐毅等“著名外交家”,有吴起、孙膑等“著名军事家”,有廉颇、赵奢等“著名将领”。然而,最终因为六国国君“人心不齐”“各怀鬼胎”,被秦国打得溃不成军,四处逃散。

从此,秦国进入了一个“威胁+占领”的扩展阶段,而六国则进入了一个“割地+投降”的萎缩阶段。秦国通过派兵威胁对方,轻松获得大片土地;六国则通过割让城池,来获得“一夕安寝”。对此,苏洵在《六国论》里面有精辟论述。秦国扩展有多“嗨”?“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六国沦陷有多“惨”?“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大秦帝国纵横》中,富大龙饰演“秦惠文王”

3.秦国之“统一”:

秦始皇是如何攻取天下的?贾谊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了概括:

①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总结起来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对内方面,进行吞并战,将山东六国全部吞并,结束了周礼分封时代,制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开创帝制,鞭笞天下。

贾谊在《过秦论》中,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句,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震撼过程和丰功伟绩概括出来,其文章工整雄峻,铺张扬厉,令人惊叹!贾谊用文字的波澜壮阔、恢宏气势来衬托秦始皇的千古功勋。

对外方面,秦始皇于南方开疆拓土,征伐百越之地,让遥远的百越之君“俯首系颈”;于北方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保卫国家,使猖狂的北方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更将秦始皇誉为“千古一帝”,其视野阔大,能力超群,千古罕见!

从影视作品的角度来看,《大秦赋》中的演员张鲁一,完全未能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霸气体现出来。

相比之下, 于和伟在《楚汉传奇》里面扮演的秦始皇,显得更加稳重、沧桑。

唐国强在《南越王》剧中,饰演秦始皇,其形象最为霸气。

《大秦赋》中,张鲁一饰演“秦始皇”

《楚汉传奇》中,于和伟饰演“秦始皇”

《南越王》中,唐国强饰演“秦始皇”

04.“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秦始皇“残暴无德”?史学家拿出“三个证据”进行了否定!

贾谊在《过秦论》里面将秦始皇描述成“暴君”形象,他的描述对后世文人评价秦始皇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贾谊写道: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将秦始皇描写成了一个“惨无人道”的暴君形象,并把秦王朝灭亡原因归咎于“秦始皇”,这样的评价实际上并不准确,也不客观。

据史学界研究,秦始皇除开在统一天下、统一文字、统一法度、统一度量衡等人们有着巨大功勋之外,其在从政治国方面也并非像历史文人说的那般“残暴”。

被丑化的“秦始皇”画像

史学家们拿出了至少三个证据:

第一,秦始皇爱惜人才,重用人才。

秦始皇统一天下,其实并非个人之功,他手下有一大帮文臣武将。将帅如王翦、王贲、蒙恬、蒙武、章邯等,谋臣如隗林、王绾、尉缭、冯去疾、李斯等。这些人都在秦始皇麾下效力,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其中,隗林、尉缭、李斯等人都是“客卿”,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外国人”。即便是“外国人”,秦始皇也毫不排斥,非常信任他们,并委以重任,发挥其才。

“郑国渠事件”发生以后,秦国贵族趁机请奏“驱逐客卿”,当时身为客卿的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的文章,秦始皇看了之后大赞写得好,于是就取消了“驱逐客卿”的想法。这说明,秦始皇在用人上更看重其才华和能力,出身和背景并不重要,国籍也不重要。

反过来看,如果秦始皇真如历史书生述说那样“残暴无德”“刚愎自用”,那么怎会有如此众多的人才都聚集于秦国,侍奉于始皇呢?项羽就不是一个例子么?真正刚愎自用的人,根本就无法聚集、收拢、任用那些奇才良将!

用得最为普遍的“秦始皇”画像

第二,秦始皇并非独断专行,他非常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

历史记载,始皇二十六年,王绾以丞相身份协助始皇主持了大秦帝国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朝廷会议。第二次朝廷会议中,在如何推行“郡县制”问题上,王绾和李斯产生了严重分歧。王绾提出了“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母以填(镇)之,请立诸子”的建议,这实际上就是建议秦始皇将各个郡县交给皇子们管理,本质上未脱离“分封制”。

秦始皇接到王绾的建议之后,立即下令让群臣讨论此事,群臣都赞同王绾的建议,唯独李斯坚决反对。

李斯反驳说: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不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话之后,认为说得非常在理,于是就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将天下所有的领土分为了三十六个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郡,共756个县。

“郡县制”的优越,唐人柳宗元在《封建论》有深刻论述。“郡县制”在封建主义制度早已灭亡的今天,仍有巨大影响,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像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其行政规划和集权管理都还能看见“郡县制”的影子。

除开“郡县制”论题之外,在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会先听从群臣的讨论,然后才做出决断。有人说,秦始皇之独断,是建立在“集思广益”基础上的独断,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

《秦时丽人明月心》中,张彬彬饰演“嬴政”

第三,秦始皇“不禁言”,没有任何一个大臣因为说错话而获罪。

公元前213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周青臣等人皆说“好话”来奉承、祝贺秦始皇,秦始皇十分开心。唯独有一个名叫“淳于越”当面指出: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闻也。今青臣又面谕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这段话有两个意思:

①建议秦始皇学习古人采用“分封制”;

②批评周青臣等人当面奉承皇帝,不是忠臣。

秦始皇听了淳于越的话之后并没有发怒,也没有生气并责罚淳于越。相反,面对淳于越的“异议”,秦始皇又一次让群臣讨论,随后李斯站出来反驳淳于越,指出“分封制”的弊端,进一步明确了“郡县制”的优势。这次讨论,秦始皇并未追究淳于越的过错,只是李斯的言论让他最终下定了采取“郡县制”的决心。

有人批评,秦始皇“焚书坑儒”难道还不算“残暴”吗?对于“焚书坑儒”,目前已有学者研究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乃后世文人栽赃。

其理由有二:

①离秦始皇时代最近的司马迁,却没有提过“焚书坑儒”这个大事件,《史记》里面只有“焚书”记载,没有“坑儒”记载;

②秦始皇的确“坑杀”过有些人,但并非“普通儒生”,而是包括妖言惑众的“术士”和违反禁令的“儒生”。

妖言惑众的“术士”欺骗秦始皇,所以遭致厄运;违反禁令的“儒生”坚决反对“郡县制”,提倡“分封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反对国家政治制度,主张“分裂”,这样的人秦始皇处理起来“绝不手软”。

也就是说,秦始皇“坑杀”的这些人,都是犯罪该杀之人。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古今之理也,何止始皇哉?

总之,对于秦始皇嬴政,明朝思想家李贽的评价比较中肯: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秦始皇”石雕像

0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千古第一帝”。集中在他身上的批评实在太多,他身上的功劳也确实不少。

我们的伟大领袖曾这样评价秦始皇: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由此可见,“秦始皇二律背反”现象确实存在。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它反映出后世人们企图用“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

用“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评价某人,要么就是“出于无知”,要么就是“别有企图”。

贾谊在《过秦论》中,将秦王朝快速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秦始皇”,甚至将“秦始皇”和“秦二世”“子婴”相提并论,这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

秦始皇为子孙后代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其中最大的一个文化遗产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秦二世”和“子婴”并无为后世留下什么遗产,反而还埋葬了“秦始皇”的千古基业!

明代思想家李贽将秦始皇誉为“千古一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