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保罗医院的历史-达保罗医院旧址

首页 > 旅游 > 攻略 > 正文

达保罗医院的历史-达保罗医院旧址

坐落在广州老城西部的西瓜园,是一处充满传奇的所在。20世纪50年代,广州日报在这里诞生,具有悠久历史的西瓜园从此开启了新时代。

走过了66年的辉煌,2019年1月18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搬迁到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如同一艘新闻巨舰矗立珠江边,开始了全新的征程。而新闻人躬耕半个多世纪的西瓜园将以文化产业的形式继续文脉传承,更加活力四射。

初心不忘,使命在肩。为此,本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我从西瓜园走来》,回望西瓜园内走过的岁月,牢记广州日报人的情怀与担当。

——感恩西瓜园,踏上新征程!

建筑典范:

这里有广州最早的住宅小区

岭南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这些岭南文化不断在创新中发展,其中就包括岭南建筑的创新发展。20世纪30年代,大批华侨开始投资广州的房地产建设,一批带有西方特色的建筑开始融入岭南建筑的大家庭中,比如“住宅小区”和“联排别墅”,而这些新兴建筑元素首先出现在西瓜园。

现在可以看到的观绿路上有两个小巷子,其中的一个巷子有一个拱门,上面写着“晚红新街”四个大字。“晚红新街”里面整齐排列着8栋三层红砖楼。进入晚红新街,中间的道路宽敞,楼房排列在道路两侧,中间有花坛。楼房都是一梯两户,每户使用面积在八九十平方米左右。这里最大的特点是有围合内部公共空间,因此晚红新街代表广州最早一批住宅小区的诞生。

晚红新街社区里面,有一条叫作观绿新街的内巷,巷子不长,沿街几乎全是连体的西式建筑,而从15号到33号都是风格统一的三层并联西式住宅。二楼的窗户下都有装饰图案,三楼都有出挑的小阳台。每隔着几个细长的窗户就有一条线条丰富的立柱,美观大方。这些建筑属于联排式住宅,就是townhouse(注:主要指二、三层的联排式住宅),它是从英国移植过来的。这种建筑最大化地利用沿街街面,这些设计经过改良后从古典主义脱胎出来,又简约化了。这就是广州最早的连体别墅。

时尚潮流:

这里有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

广州作为我国服装市场的万花筒,十三行、火车站、沙河、中大布市、上下九、北京路、天河城等著名商圈中,服装业均是其中数一数二的领头行业。多年来,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一半来自广州本土的培养,已经成为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这背后,与西瓜园有着割不断的关系。

因为邻近香港的便利,第一批服装小贩们从香港运来时髦的服装在夜市摆摊售卖,一股从香港而来的潮流之风在广州落地,进而散布全国。1978年以后,观绿路上一条不到二百户人家的横街,成为当时享誉全国的第一个灯光夜市,俗称“第一灯”。这里还是广州最早一批个体户的聚集地,沿街的铺面背后几乎都是家庭小作坊:前边吵吵嚷嚷做生意,后头直接敲打、缝补。每当夜幕降临,商贩们就在人们的住家门前,摆开长不到两米的小档口,接上临时接上的电线,装上小灯泡,用小收音机播放着当时的流行曲。资料显示,当时从人民路起到海珠路尾,观绿路上有五六百家服装铺。

1984年5月,广州要建第一条高架桥——人民路高架路。而观绿路被规划为人民路高架的一个上桥的引桥。为了“让路”,观绿路灯光夜市也因修引桥而被撤。市政府将大批因观绿路等城市建设项目而外迁的个体户,安置到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再后来则迁移到西湖路。

达保罗医院的历史-达保罗医院旧址

1986年本报关于观绿路时装市场的报道。

传媒巨舰:

这里有中国首家报业集团

“广州日报是广州人民的报纸。”1952年12月1日创刊的《广州日报》发出了坚定有力的《创刊词》。雏凤清声中,走过66年的辉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传媒业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以1987年1月1日率先从4版扩到8版为标志,《广州日报》走上了新闻立报、引领报业改革创新之路。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97版为分水岭,开启了中国报业“厚报时代”。西瓜园里,《广州日报》不断创新构成了发展的内在基因:

机制创新,从传统事业单位到成为全国第一家“自负盈亏、自筹自支”的党报,再到冲刺“百亿”集团的传媒巨人;

发行创新,从1990年元旦起,在全国首批自办发行,推出“早报战略”,到如今发行量、零售量、订阅量和传阅率位列华南首位;

技术创新,从战略高度谋划印刷能力建设及技术设备引进,先后投入15亿元巨资,建成全亚洲报纸印刷能力最大的印务中心;

经营创新,从1979年率先恢复刊登工商广告,到全国首批实行广告代理,1994年至今连续24年广告收入雄踞全国平面媒体第一;

地域创新,从广州一地之报,扩展为面向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主流大报;

运营创新,1996年1月15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获得中央批准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2012年6月1日零时起,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性资产成功注入上市公司粤传媒,并将公司更名为“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实现了资本运作的历史性跨越;

载体创新,从单一纸媒转型为拥有网站、电子版、手机报、移动媒体、官方微博的全媒体矩阵。

作为与广州这座城市建立了深入关联的一张城市党报,《广州日报》成功的秘诀,说到底还是敢为人先、求索无限这一西瓜园基因嵌入了报纸肌体,成为驱动《广州日报》前进的不竭动力。从不满足现状、不断打破现状、锐意求新求变,是立足于西瓜园这块热土地上的《广州日报》得以步步引领时代脚步的诀窍所在。

现在,《广州日报》告别西瓜园。不久的将来,西瓜园将以文化产业的形式继续屹立在创新的高地,引领创新潮流。

粤剧传播:

这里有广州第一座旋转舞台

在西瓜园的雅言里和铁炉巷之间有一座巨型建筑物,现在其主体已经成为眼镜城。可谁曾想到,这里曾经是粤剧文化的传播地,这就是广州第一座旋转舞台——太平戏院的所在地。

广州第一家戏院是光绪十五年(1889)刘学洵在西关桥脚(今多宝路昌华大街)办的广庆戏院。1911年民国成立后,广州比较有名的戏院有“海珠”“乐善”,但远远无法满足广州人的需求。

1914年,西瓜园地段成为广东商会的总部后,广东商会就在其操场南面兴建一座戏院,取名为太平戏院。太平戏院全场有1800多个座位,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楼房。太平戏院一开张便吸引不少观众,抢了海珠、乐善两戏院不少生意。于是太平、海珠、乐善三大戏院成为当时广州最热闹的地方。1925年,马师曾的大罗天班在这里演出过《苦凤莺怜》《佳偶兵戎》和《狸猫换太子》等。戏剧家田汉看过马师曾在《苦凤莺怜》剧中用乞儿喉唱“余侠魂诉情”之后,诗赞“香山佳句师曾剧,一倒能抓大众心”,让太平戏院出尽了风头。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一位叫谭鼎初的老板接手经营太平戏院,对戏院进行了大改造,其最大亮点就是设置广州第一座旋转舞台。由于舞台可旋转,先在后面的台上布好下一幕的景,每演完一幕,即转出下幕背景,省却要落幕布景的时间,观众不必等候。舞台落成后首演的是大尧天班的《白蟒占龙宫》,非常新颖有趣,因此全市轰动,生意大盛,大有压倒“海珠”之势。

太平戏院以演粤剧为主,也上演过话剧。当时为惠福(警察)分局管辖,座位等次六等。日场正午十二时,票价一毫半至一元四毫;夜场晚上七时(逢星期六晚上八时),票价二毫至三元。抗战爆发后,广州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太平戏院上演大型历史话剧《黄花岗》,广东话剧舞台上的“三大小生”李门、张村、卓文彬和“三大名旦”梁绮、阮琪、邝清辉都在剧中担任要角,演出十分成功,成为全城热议的一段佳话。

达保罗医院旧址

医疗卫生:

这里有闻名羊城的达保罗医院

现在的西瓜园区域内,有一所广州人人熟知的医院——广州儿童医院。这所医院的前身之一是坐落于观绿路30号、以高端医疗服务闻名于民国时期的达保罗医院。谈起达保罗,还要从“广东公医学堂”说起。1909年,他与江孔殷、钟宰荃、梁恪宸、潘佩如等人筹办广东公医学堂(中山医学院的前身之一)。学堂附设公医院,美国人达保罗任院长兼教授。达保罗医术相当高明,享有“华佗再世”的美誉。

1928年,达保罗开始自己挂牌行医,次年开设私人医院,叫作达保罗医院。达保罗与谢爱琼医生(妇孺医院创办者)同是博济医院的毕业生,两人关系不错,该院附设于谢爱琼医生创办的妇孺医院新院内。后来达保罗将行医历年赚来的钱在官禄路兴建了一幢四层高楼,医院的门牌号是官禄路(现在的观绿路)30号。

得益于达保罗高明的医术,即使所收诊金十分昂贵,且只收港币,但前来就诊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达保罗白天的出诊费达到了50元(1934年属于贵族学校的私立执信学校的一个高中生的一年学费是24元),晚上还要加倍,而一个小手术则要上千元。

1951年,医院改为广州市立医院第二部,1953年改为广州市儿童医院,门面也从观绿路30号改为丰宁路,即今人民中路。

环顾世界各大城市,像广州这样始终保持千年不衰的商业型城市,并不多见。而广州的“千年不衰”基于这座城市的“千年创新”。作为广州城的一分子,有着千年历史的西瓜园,同样是在“千年创新”中保持着勃勃生机。

如今,西瓜园再次开启创新之路——带着创新基因的广州日报乔迁新址,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让西瓜园再次熠熠生辉!

西瓜园地名解析(二)

拐角楼:

西城城墙在西瓜园拐了个角

从公元前214年的任嚣城到三国时代的步骘城,西瓜园还是一直处于广州城西边的一块茫茫野地,那个时候的广州城(也叫番禺城)的西城墙大致位于现在大马站路和小马站路一带,西瓜园距离番禺城很遥远。直到宋代,广州出现了“宋三城”,即“子城”“东城”和“西城”,这个时候的“西城”的西城墙就是现在的人民路,把西瓜园第一次纳入城内。

西城是在修完子城和东城后,于北宋熙宁四年开始修建的,即1071年10月动工,1072年8月竣工。西城的西城墙就是现在的人民路,西城的南城墙就是现在的大德路。西瓜园正好位于西城墙和南城墙的拐角处,在拐角处有一个望楼,自然叫拐角楼,所以这个巷子就叫“拐角楼”。

“拐角楼”这个巷子的出口本来是在诗书路南段靠近大德路那里,也就是现在建设银行诗书路分行,但是路口被封上了,只能从大德路靠近人民路的一个小门进入,才可以看到“拐角楼”这个地名。

广州归德门

大德路:

三千旗甲兵镇守归德门

顺着“拐角楼”这个地名,我们再说说“大德路”。广州的老城有八个城门,南城墙就有四个门,而归德门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大德路的得名源头。

归德门在今解放路与大德路相交处。此前,横贯广州城南北向的只有一条路,连通大北门和归德门,这也是全城仅有的两条(另外一条是东西向)直通两大城门的干道。归德门的另外一个重要之处是,这条南北路之西是满汉八旗驻地,其东边则为汉民所居,八旗军事衙门沿线分布甚多。作为全城军事最高长官,八旗驻广州将军府当时也在这条干道的旁边。因为重要,把守这个门的都统率有旗甲兵3000名,是全城守兵最多的。相比之下,小北门只有抚标左营官1名,兵勇20名把守。

归德门最后的重建,是清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1920年,市政府拆城墙,在原来广州老城的南城墙上开辟成了大德路。

本文参考资料:《驻粤八旗志》《广州文史资料》《广州城坊志》《诗书福地》《越秀区志》《诗书街志》《越秀史稿》《广州地方志》《民国广东大事记》《近代广州警察教育史话》《近代广州警政沿革》《广州日报》等。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何有贵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