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人才,不再大城市“一头热”

首页 > 百业 > 经济动态 > 正文

聚人才,不再大城市“一头热”

过去10年间,仅从人口流动而言,很多城市的竞争力都在增强。相比以往只能“一头热”涌向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才对生活和就业城市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城市间的竞争也有更丰富的维度和层次,这或许是一体化发展更深层次的意义


【资料图】

本报记者 朱凌君

近日,长三角多地公布最新的人口数据。

2022年,浙江全省常住人口为6577万人,相比2021年增加37万人,在已公布数据的10个省份中遥遥领先。2021年,浙江常住人口增量首次超过广东,列全国第一。此外,安徽增加14万人,江苏和上海暂未公布数据。从整体看,长三角去年常住人口增量主要依靠外来人口流入。

细看浙江人口数据,2022年浙江全省出生人口为41.2万人,死亡人口为40.9万人,自然增加人口仅为0.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04‰,跌至1978年以来新低,接近“零增长”,但可能是长三角唯一自然增加人口为正的省份。不过,浙江外来人口流入量很大,且男性比例偏高,由此导致全省常住人口性别比偏高。在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的情况下,浙江的常住人口仍有一个相对较大的增幅,实属不易。这背后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浙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民营经济活力强劲,产生大量就业机会,不断吸引人才流入。

去年,浙江11个设区市均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人口增量位居前三的是杭州、宁波和嘉兴。其中,杭州的人口增量高达17.2万,是浙江唯一增量超过10万人的城市。近年来,浙江着力唱好杭甬“双城记”,杭州的数字经济独树一帜,宁波则以制造业和外贸重镇闻名,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两地带来了可观的人口流入。嘉兴则凭借背靠上海的区位优势,不断收获长三角一体化红利,使得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

从常住人口总量看,杭州继续以1237.6万人坐稳省内第一,宁波和温州分列二、三名,正上演另类“双城记”。截至去年末,宁波常住人口为961.8万人,与温州仅相差6.1万人,并在去年一年间就缩小了4万人的差距。照此趋势,未来一至两年内,宁波常住总量就有望超过温州。

从去年开始,温州和宁波相继喊出冲击千万人口的目标,在促进人口发展上推出重招,但路径有所不同。温州力争到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人,并从人才引进、生育支持政策、健全人口管理服务、优化“零门槛”落户政策等方面制订规划。其中,生育政策支持是关键举措。2月,温州卫健委就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公开征求意见,计划补贴一至三孩家庭1000至3000元。宁波则更希望在外来人口端发力。去年,宁波发布《宁波市区户口迁移实施细则》,大幅降低落户门槛,如取消原先缴纳社保的要求,实行“70年产权房即可落户”,并扩大了人才家属落户范围。

放眼长三角,距离千万人口城市“一步之遥”的还有合肥、南京和徐州。其中,南京为949.11万人,增长6.77万人;徐州为901.85万人,减少了1.0万人,相比浙江两市似乎竞争力不足。相比之下,合肥更像是个“搅局者”。2022年,合肥市常住人口达963.4万人,人口规模正好位于温州与宁波之间。但合肥这些年人口增长势头强劲,去年净增16.9万人,不仅远超前一年的9.5万人,甚至比安徽全省的14万人增量还要多。

近年来,安徽人口回流趋势明显,不少外出的安徽人选择回到老家就业安家。尤其合肥,这些年显示面板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兴盛,城市格局和框架拉开,城市吸引力大大增强。再配合一些落户、创业等人口优待政策,加之省会城市优势,人口集聚优势显现已是水到渠成。2020年,合肥经济迈入“万亿俱乐部”;同一年,合肥常住人口超过南京,以其发展的速度,很有可能在千万人口城市竞争中率先撞线。

长三角城市人口竞争背后,某种程度上也是城市产业发展、人才吸引力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有学者在研究了近10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流动结构变化后发现,长三角人口流动模式已经由通过少数中间节点建立联系,向多节点网状模式联系转变。换句话说,过去10年间,仅从人口流动而言,很多城市的竞争力都在增强。相比以往只能“一头热”涌向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才对生活和就业城市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城市间的竞争也有更丰富的维度和层次,这或许是一体化发展更深层次的意义。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