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传统 智能手机在印度引发爱情保卫战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挑战传统 智能手机在印度引发爱情保卫战

在印度,谈婚论嫁向来依父母之命,讲究门当户对、种姓相配、宗教相同,双方感情倒在其次。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抗长辈包办婚姻,争取婚恋主动权。而科技的进步无疑为他们提供不少便利,如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

因为挑战传统,他们的自由恋爱之路大多走得比他人艰难。面对家长的反对或阻挠,他们仍希望这段经由虚拟网络生发的感情能够得到现实中长辈的祝福。

【逃避相亲】

尼廷是一名金融界有为青年,眼瞅到30岁了还单身,与父母合住在德里。他父母有些着急,开始给他安排相亲,但他打心底抵触这种做法。

“相亲时你就那么见一下女孩和她家人,大约一个星期后就得给人家答复,”他说,“我不喜欢这样,因为你没有自由,也掌控不了什么。”

一天,尼廷用手机在社交网站“脸书”上闲逛,一则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印度本土最大的一家手机约会应用程序“实在疯狂”,自2014年8月面世以来用户已突破100万。这款软件根据用户注册的喜好和兴趣推荐相应异性认识。

“我父母当时正给我找对象,”尼廷说,“我就想,‘干嘛不试试这个呢?’”

城市另一边的什鲁蒂也看到了这则广告。她比尼廷小一岁,同样被家人催着结婚,同样担心父母包办婚姻,也同样想自己掌握命运。

“他们(家长)就允许我们在某个私密场所见一见相亲对象,也就15到20分钟,”谈起相亲什鲁蒂一肚子意见,“但这点时间哪够了解一个人啊!”

什鲁蒂在“实在疯狂”的安排下遇见了尼廷,大约10天后开始跟他聊天。“我们在那个约会软件上聊了几句,决定见个面。第一次见面后,我非常清晰地感觉到他就是我一直寻找的白马王子,”她说,“我打算继续下去,务必搞定这家伙。”

很快,两人开始谈婚论嫁,两家人见面后对彼此也很满意,最关键的是两家种姓相同,信仰同一宗教。但两个年轻人向家人隐瞒了他们相识的真实过程。

“你要是通过手机约会软件认识人,父母就会认为你不会遇到好人,”什鲁蒂说,“他们觉得人们跑到那上面只是为了玩玩——跟一个女孩或男孩待上一段时间,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尼廷将这种观念上的差别归为“代沟”。老一辈人总觉得网络上的事情真假难辨,不如人托人介绍的真人靠谱。即使“实在疯狂”软件宣传自己对用户资料展开了严格审查,最大限度保证资料真实性,但在他们看来还是难以放心。

事实上,尼廷和什鲁蒂的父母直到盛大的订婚仪式上才发现真正的红娘是“不靠谱”的约会软件,但鉴于双方门当户对,还差几个月就要举行婚礼,老人们这才不反对婚事。

【挑战传统】

在千里之外的班加罗尔,加里马和库马尔的自由恋爱之路没有这么平坦,摆在两家人面前最大的障碍是宗教问题。

这对情侣相识于网络约会平台“弗洛”安排的保龄球之夜。库马尔一出场,加里马和其他人都惊呆了。“他简直就是好莱坞大片《谋杀绿脚趾》中的‘督爷。’”

第二天,加里马主动给男方发短信,相约一起喝果汁。之后进展很顺利,直到她把男朋友介绍给妈妈,坦白男方所有情况,包括宗教信仰。家里随即掀起轩然大波。

她回忆道,父亲勃然大怒,赶紧找她叔叔帮忙调查男朋友底细。“他说,‘你什么都不懂。他不吃素,还喝酒。你不可能跟这人生活在一起。’”

加里马家人信仰耆那教,反对杀生,严格食素,滴酒不沾。整个家族从没有人与其他教派通婚。

面对女方家人的强烈反对,两个年轻人意识到只有说服加里马父母,向他们证明两人是真心相爱且感情之深足以跨越宗教,才能踏实走进婚姻殿堂。不受家长许可和祝福的婚姻在印度不只是挑战传统那么简单,更可能随时分崩离析。

虽然跨种姓和跨宗教婚姻早在1872年就在印度获得合法地位,但《特别婚姻法案》却为自由婚姻制造了障碍。依据1954年修正案,双方需向法院登记结婚意愿,提供双方父母姓名和地址,等候30天以便警方核实双方信息。虽然最高法院2006年指示警方和其他有关部门保护跨种姓和跨宗教夫妇免受骚扰,但修正案的规定仍能让女方父母以绑架罪指控新郎。

“我不得不发起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试试看能先说服谁,然后再利用他们说服其他人,”加里马说。

经过一年据理力争、软磨硬泡,家人们陆续退让,加里马的父亲作为最顽固的堡垒最后被攻克,虽然不太情愿但最终还是勉强答应这段婚事。

库马尔迄今仍清晰记得婚礼前一天第一次拜见岳父的情景。“我被带进房间,里面坐着四位老人。但我分不清谁是谁,因为我之前甚至连她父亲的照片都没见过。确实有一点尴尬。”

【面对威胁】

相较于前两对新人,瓦尔莎和拉胡尔经由手机软件牵线的姻缘更曲折。

现年22岁的瓦尔莎在从姑妈家返乡的火车上初遇年长自己5岁的拉胡尔。“他奶奶住得离姑妈家不远,我们就开始聊各自家人,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被他吸引住了。”

瓦尔莎一路在和拉胡尔的奶奶聊天,跟拉胡尔没有说一句话。但两人会偷偷瞄对方一眼,然后赶紧移开视线,希望没人注意到。

“我不敢跟她说话,”拉胡尔说,“她妈妈在场,还有她哥哥。”

在印度,不少人仍认为素不相识的异性不应主动攀谈。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想要聊天,方法很多。

“我觉得他人不错,想交个朋友,就开始在脸书上搜,看有没有他的账号,”瓦尔莎说。虽然不知道对方姓名,但她知道他在哪儿工作以及姐姐姓名,这些信息对于在脸书上找人已经足够了。

接下来,两个人开始在脸书上聊天、互换照片,而手机传情更容易帮他们向家人隐瞒这段秘密。因为自己没有独立卧室,瓦尔莎担心智能手机一闪一闪的信息提醒会暴露男朋友,就把手机偷偷藏在毯子下。

网聊大约一个月后,两个人开始偷偷见面。由于来自不同种姓,他们清楚这段感情可能面临的阻力和风险。

依据印度传统,婚姻由父母安排,是家族间的宗教契约,旨在维护社会秩序,而非两人关于爱的承诺。它禁止跨种姓婚约,严防低种姓通过联姻获得社会地位。虽然现行法律禁止种姓歧视、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人联姻,以免“高种姓”配偶亲属“为维护荣誉而展开迫害”。

瓦尔莎和拉胡尔最后还是没有胆量把这段跨种姓感情告诉家人。他们逃到1600里以外的德里秘密结婚。婚礼非常简单,只有两位宾客。之后拉胡尔打电话向父母解释为何去德里。

“他们开始大叫:‘我要杀了你!我要把你切成碎片!’”

夫妇俩没有把这当成气话。在跨种姓婚姻中,不少恪守传统思想的家长为所谓家族“荣誉”实施“荣誉谋杀”,宁愿害死子女,也不愿成全“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这样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瓦尔莎和拉胡尔很庆幸他们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但面对现实障碍,他们也渴望父母有朝一日能彻底想通、理解爱情对于独立自主的新一代印度人的意义,接受子女的另一半。

相关链接: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有3000多年历史。它把人分为4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

婆罗门即僧侣阶层,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阶层,为第二种姓,负责行政管理和作战。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种姓,经营商业贸易。首陀罗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

此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触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尽管印度独立后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仍相当严重。(王鑫方)(新华社专特稿)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1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电话:17051177829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