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手来6鬼子逃生dvcd-举起手来之鬼子逃亡 电影在线观看

首页 > 娱乐 > 实时热点 > 正文

举起手来6鬼子逃生dvcd-举起手来之鬼子逃亡 电影在线观看

作者|霍安治 编辑|陈祥

“当战车向敌人最密集的地方碾去的时候,只见成群的敌人被炮弹炸得血肉横飞,成排的敌人被战车碾成了肉酱。”这是中国军官韩济华经历过的抗战岁月。他曾指挥战车深入缅甸丛林,在最血腥的战斗中奋勇碾轧日本侵略者。韩济华生于1920年,一生有7个子女,其中之一名叫韩国瑜。

“碾轧”一般是个夸饰词,战车战斗以步兵开道,不常有碾人机会。但在缅北丛林作战的驻印军轻战车第1营,将日本兵活活碾毙于履带之下,却是战斗常态。与韩济华并肩奋战的驾驶兵夏开祥回忆道:“我们的战车履带上到处沾满了敌尸的烂肉和内脏。”

开战车碾日军,画面感十足,却不符合装甲战术。丛林作战不应使用战车,驻印军编练装甲部队,原是错误投资。大无畏的中国装甲兵,却创造了不要命的崭新战斗法,让战车打肉搏战,在错误的战场建立奇功。韩济华在这血腥战场上表现出色。抗战胜利前夕,他获选为扩建装甲兵的种子干部,最终却宦途失意,以中校军衔退伍。

军人的豪情本色,可能是韩济华官运不佳的主因。他个性异常豪迈,攒钱买房期间,居然济人之急,大方转送邻居,自己的一家七口蜗居眷舍。豪侠仗义者在部队必然广受爱戴,但上校以上的重要军职要坐办公桌,必须工于心计,一个慷慨悲歌的热血壮士是升不了上校的。

“韩国瑜很像他爸爸的味道。”曾在韩济华麾下任职的刘志中回忆道。他觉得韩国瑜的为人行事深受父亲影响,虎父无犬子。回溯韩济华的抗战经历,是一部生动的抗战装甲兵血战史。而老中校在75年前碾轧日寇的慷慨豪情,更影响着今日两岸的方向。

举起手来6鬼子逃生dvcd-举起手来之鬼子逃亡 电影在线观看

韩国瑜(中)的父亲韩济华与母亲韩莫蕴芳。

豫东装甲战催生黄泛区难民青年的战车梦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韩济华应该是个老师。

韩济华原籍河南东部虞城县,这是个多灾多难的穷困区。黄河改道留下荒凉满目的贫瘠沙地,民国初年连年打仗闹土匪,更是民不聊生。

他少年时的1930年代,河南恢复平静,省主席刘峙大力兴办学校,年度预算保留25%为教育经费,设置大量师范学校培养教师。抗战前夕,河南一省有省立师范6所、县立简易师范96所,文风兴盛。韩济华顺应时潮,准备当教员,但日本侵华改变了他的人生。

1938年,花园口决堤,豫东成为黄泛区,并陷入日军魔爪。百万难民出逃,韩济华是其中之一。大时代的热血青年,毅然投笔从戎。1940年,他离开豫东,到大后方从军,考入机械化学校战车学生队第三期。

对韩济华而言,考机械化学校是很奇特的选择。当时河南沦陷区学生考军校,一般就近选择西安的中央军校七分校。机械化学校远在湖南,学生多是江南籍贯,韩济华的同班同学106人,只有8位北地壮士。韩济华舍近求远,对战车必是情有独钟。

这位黄泛区青年对战车的向往,可能来自1938年豫东的战车大战。

抗战爆发之初,中日双方都不懂战车。中国刚编成的装甲兵团,在淞沪会战强袭日本租界的第一战中,鲁莽地将战车开进狭窄街道。没有步兵协同,正面直冲日军阵地,两个战车连全军覆没。

日军同样迷信战车的钢甲防护力,将战车当成活动碉堡。1937年10月的山西原平镇保卫战,日军战车第4大队向纵深阵地冲锋,惨遭重创。5个中队长两死一伤,“机甲部队”建军元老百武俊吉大尉毙命。日军高层对战车大失所望,黯然将日军的第一个装甲旅“独立混成第1旅团”解编。

1938年初,中日两军检讨失败原因,双双惊觉机动力才是战车的强项。于是在1938年初的豫东会战,中日不约而同编成实验性的机械化战斗群,以韩济华的家乡为战场,深入探索战车的潜力。

中国新建的装甲师第200师,抽出两个战车连组成“突击军第1纵队”,由邱清泉指挥,于1938年5月抢运豫东前线。这是中国第一个能独立作战的机械化战斗群。

湖南省洪江县在头镇,花山禅院,是当时的陆军机械化学校校舍。

德造Sd.Kfz.222“毫须”式装甲车组成的“摩托化搜索队”前方开道,充当人员运输车的“装甲汽车队”载运步兵1营随伴战车挺进。另以工兵营保障交通,高射炮队警戒空袭。战车精心编成高低配,配备47毫米战车炮的维克斯6.5吨“炮战车”担任主力,不到一人高的3.5吨菲亚特轻战车发挥机动优势,以双联装6.5毫米掩护侧翼。若与日军战车正面对决,再出动德造37毫米战防炮营,与战车协力构成当时中国战场最致命的反战车火网。

日军则组成“今田支队”,以战车第2大队为主力,八九式中战车与九四式轻装甲车高低配,纳编步兵第9联队第1大队、野战炮兵1个中队与工兵1个小队。步兵上车成为“挺身队”,机动九O式野炮以汽车牵引,全军上车。

带上牵引火炮的机动部队,行军常速是每小时12公里。今日看来慢如牛步,但当时已是飞快兵种。相比之下,传统最快的骑兵以“常步”行军,每小时只能行进6公里。然而,邱清泉纵队与今田支队的战绩都不理想。

兰封会战,邱清泉纵队投入围攻第14师团。土肥原师团当时已被切割分裂,残敌退入村寨,固守待援。邱纵队没有机动作战机会,只能当成活动碉堡,领导步兵强攻据点。贵李寨、圈头、水口、三义寨,战车勇敢打头阵,伤亡惨重,损失7辆战车。

“今田支队”则尝试远程奔袭,由山东金乡出击,1天半之内奔驰100公里,直下江苏萧县,爆破陇海铁路黄口铁桥。爆破任务虽然完成,却被第51师的3个步兵团赶上围攻。纪鸿儒、常孝德与张灵甫三位团长抓紧战车入夜宿营时机,发动猛烈夜袭,先后于回龙集、唐寨与小扬集重创今田支队。被击毁而“残置”的战车多达39辆,日军对战车的信心再次被重击。

邱清泉纵队的战场在韩济华家乡西侧,今田支队则在东侧。中日两军的战车大战,是当时豫东的头条新闻。韩济华可能距离战车更近,韩国瑜回忆父亲就读的商丘师范,应是抗战爆发后于许昌收容流亡学生的河南省立第二师范(抗战胜利后改称商丘师范)。他1938年由豫东到许昌念师范,十有八九到郑州挤火车,可能亲眼见过紧急铁运北上的战车。

装载战车的列车气笛长啸,过站不停,沿途各级列车让道。一个挤在难民堆中、仰观战车雄壮军容的流亡学生,必然是满心钦慕。

国内机械化学校缺燃料,去印度接受美援和训练

“加速我们的飞轮前进,迈进迈进,迈进迈进,我们是锥之尖,我们是刀之刃。锥之尖,刀之刃,我们是中华民国国军新生命!”

1940年初冬,韩济华热血高唱《装甲兵进行曲》,于机械化学校战车学生队第3期入伍。但他失望地发现,机校不教如何开战车。

“那个时候流行一句话:‘一滴汽油一滴血’。虽然我们国家分别从许多先进国家购进不同型式的战车,但是抗战时期油料非常缺乏,而且……零件的补充也很困难。像苏联制T-26战车……我连摸都没有摸过。”韩济华的同队同学伍济武回忆机械化学校称,“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教室里读书。”

讲堂的学科教育非常扎实,却开不上战车。与韩济华同时在校的教育团学兵罗志才学战车驾驶,在机校一年多,“没看过摸过会动的汽车”,只能在没有引擎的教学车上模拟驾驶。“别说没摸过车子,连看我都没有看过。那个摆在边上的菲亚特小战车,别说我们学兵,连战车科的学生都没有摸过。那就是摆好看、做样子的,外表擦得很好看!”

机械化学校的油弹库摆满油桶,却都是空桶,深夜热胀冷缩发出异响,曾吓昏哨兵。没有汽油,战车只能当摆设。毕业下部队,依然开不到战车。当时国内两个战车团,都是有车无油。高层紧盯欧洲战场发展,按照德国闪击战新理念,编成一个梦幻般的先进装甲师。但战车缺油,开不出营区,只能摆在后方聊壮声势。

韩济华是幸运的。战车学生队第3期毕业前夕,驻印军编组战车第1营,急需干部,106名学生抽出89名到印度,于兰姆伽战车训练班接受美式训练。短期的专精训练是美军强项,课堂上没有深奥理论课,放部电影生动说明战车的结构性能,就让学生开战车。在这高温可以融化柏油马路的荒凉营区,每天凌晨4点钟尚未天亮,教练场上整排M3A3战车已经轰隆发动,韩济华终于得到学战车的机会。

“驾驶、射击、通信、保修。”战车训练“四大专精”,国内一项都做不到。驾驶没有汽油,射击没有炮弹,保修没有器材配件,无线电通信更是一片空白。俄造T-26没有无线电,战车之间只能以旗语连络。直到兰姆伽训练,中国装甲兵才真正学会“四大专精”。

美军资源无限,用不完的汽油,打不完的炮弹,保修料件满仓满库。第1周学会让战车动起来的“基本驾驶”,而后由道路驾驶、野地驾驶、各种特殊地形驾驶练到渡河驾驶,逐关考验,最后以连续一周的长途驾驶验收成果,达到全车成员都能开战车。若训练过勤,战车抛锚,直接扔在教练场,巡逻的宪兵自动通知送修,加满油送回原单位。

驾驶过关,下一步是射手专精,每名射手射击160发炮弹,还要打真靶。美军不惜血本,拨出一批M3A3战车当靶车,让炮手感觉一弹打穿战车的滋味。各车还要以机拟战车炮,进行战车对决的“车对车互相射击”。更美妙的是,M3A3有平衡仪,战车于崎岖地形上下坡,火炮俯仰角自动调整,保持射向。相比之下,俄造T-26以手摇柄手动调整俯仰角,必须停车才能瞄准。

更让韩济华惊艳的是无线电。连排长座车装备能收能发的SCR-508与SCR-528无线电收发报机,一般车装备SCR-536接收机,接收连排长命令。装起四节天线,乘员上车的第一动作,就是开启无线电,戴上耳机与喉头送话器,调好波段,建立通信网。

保修更是美军强项。换履带等故障排除只是基本功,能克服一切难题的战地救济让韩济华叹为观止。战车营配备30吨吊车,能轻松拖救受损战车,翻落山谷也能救回来。

1944年,装备美制M3A3轻型坦克的驻印军战车第一营。韩济华在内的年轻人,正是操作它向日军复仇。

5个月训练期满,韩济华与他的同学们拨入战1营充任副排长。美军迅速移交整营的车辆装备:56辆M3A3,近百辆卡车、吉普车与工程车,各种装具配件齐全。美方在出征前夜再做全面检整,“无线电机、观测器、战车内前望镜、、指北针,甚至小螺丝钉、战车上固定圆锹、十字镐、斧头、皮带、帆布带、线、扣都会调整补新,百分之百保证该单位的装备完整无缺,安心上战场打敌人”。

训练与补给,都达到尽善尽美,美国人却不懂如何让战车打丛林战。

丛林战车战冲轧碾后不留活口

“冲、轧、碾……是根据当时地形地物可以战胜日军的独创战法。”

美军的训练科目里有丛林战,但不实用,如何在原始丛林里使用战车,还得靠中国人自己想办法。机械化学校派上校研究委员赵振宇到驻印班,研究丛林战车战。赵振宇是装甲兵元老、突击军第1纵队的主任参谋。他特地向老长官邱清泉请教。邱清泉指示道,丛林作战必须根据地形“求变”,切不可按照美军教条打仗。

赵振宇谨记教诲,在兰姆伽研究5个月。“下自战车士兵的动作,上至中级军官战术指挥,我都分别加以研习。”将美军的战术战斗搞得滚瓜烂熟,再大胆抛掉美式教范,总结出“冲、轧、碾”新战法,让战车打肉搏战。

战车攻击应以步兵开道,远距离射击敌军目标。但在原始森林,步兵跟不上战车,孤军深入的战车展望前方,只见到一片枝叶藤蔓,必须到脸贴脸的距离,才能看清敌情。“当你发现敌人的时候,敌人就在你的近旁。”

因此,战车必须“冲、轧、碾”,发现日本兵,就将油门一踏到底,“冲”上前去,狠狠地“轧”毁敌人的工事,“碾”烂敌人的肉体。日军四散奔逃,再以炮弹一出炮口就炸的近距离射击,回转炮塔以最大射速拼命开炮。“只求发射快,不求命中精确。”

M3A3的M6式37毫米战车炮,最大射速每分钟20发,专门杀伤人员的M2式榴霰弹内装小钢球122颗,最大射速射击,就是单车每分钟内制造一片由2440颗锐利飞射的小钢弹构成的瞬间死亡火网。美军原设计在150到200码的近距离炸裂杀敌,驻印军则调整信管,在脸贴脸的最近距离炸开。

1944年1月15日,驻印军轻战车第1营向缅北进军。两个美军工兵团负责让战车营通过野人山丛林,“每隔50米就有一部推土机开路”。遇到陡坡,开山机爬上山顶,以绞盘将战车硬拉上坡。

推土机虽能推倒千年大树,却斩不完密林深处的粗密藤蔓。战车常被藤蔓缠住,若强行硬冲,能将14吨重的战车吊起来。车长必须手持劈砍前进。经历1个月丛林行军,韩济华与他的弟兄们来到孟关草原,与日军正面接战。虽说是草原,浓密芦草比战车高,打仗单靠“冲、轧、碾”。

“一发榴霰弹打过去,草丛下就是一堆敌尸。”以战车打肉搏战,是最血腥的。“敌尸遍野,血流成河,树桩上、树枝上到处都挂满了日本兵的残肢败体。”排附本人指挥一辆战车,韩济华经常要单车冲杀。血腥的“冲、轧、碾”却带来意想不到的困境。

“有一些日军马上跪下来,举起双手投降,要求我们饶了他们。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的步兵单位并没有跟上来,光凭战车乘员,是没有办法收容俘虏的。可是我们也不能放他们走啊。”准尉车长孙鹏揭开战车老兵内心深处的最血腥记忆,“我们只好握起,眼睛一闭,狠下心对当面日军进行扫射。虽然这样说起来有些残忍,但是当我的脑海里想到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的如麻,现在这区区7到8个日军,要是我们下不了手,那以后要如何再继续对日军作战呢。”

“不留活口!”这是韩济华与弟兄们的共识。战1营杀敌实在太狠,碾轧日军不但狠踏油门撞倒,还要猛拉操纵杆,一个原地大回转,将履带下的日兵碾成肉泥。晚上洗好履带上的血肉骨渣,弟兄们就在战车旁席地而睡。赵营长忧心不已,提醒干部,战车发动前一定要确实将所有人喊醒,以免杀红眼的战驾兵一上车,潜意识发作开车碾人。

孟关、那宇河、瓦鲁班……日军节节惨败,终于回过神来。战车的天敌是战防炮,日造37毫米九四式速射炮能在300米内击破23毫米钢板,足以击穿M3A3的侧面装甲。日军大量部署,“冲、轧、碾”成为战车与战防炮的对决。

丁高沙坎隘路,日军一战击毁8辆战车。M3A3没有逃生门,战车兵常被活活烧死。日军的工事也更为强固,并挖掘坑道躲战车。但弟兄们不气馁,将副驾驶换成,遇到压不倒的工事,就发火烧日军。新补充的M4战车加装工兵铲,遇到坑道直接推垮,将日军活埋。

战1营的最后一战在八莫。大批失去斗志的日军残兵,拥挤在伊洛瓦底江畔的河滩上。韩济华等干部不待命令,率领战车冲上河滩,见人就碾。“虽然他们已经是弹尽援绝,但是一想到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大家很气愤,就想要报复。就开着战车去轧挤冲撞,完全没有使用战车炮或。”

1944年6月,在印度兰姆伽基地受训的中国军队。

虎父无犬子,追随父亲的脚步

“天心即我心,侠义藏胸襟。杀恶便是善,剑出鬼神惊。”

1988年,韩国瑜完成硕士论文,在自序里突兀地写了一首杀气外露的打油诗。字里行间,有着韩济华的影子。

1945年7月,中国成立驻印军战车编练处,调训士兵培养下级干部,计划扩编30个战车营,由具有实战经验的战1营干部负责训练。在缅北作战表现出彩的韩济华,担任管理学生的中尉队附。未来30营的连排长,见了他都要敬礼,他前途本应一片光明。

抗战胜利,美援停止,韩济华发展受限。驻印军战1营并入战车第1团,他是战1连连长。战1团改编为装甲兵旅第1总队,他又是排名第一的中队长,领导装甲兵的“天下第一连”多年,却升不上去。

碾轧日军,不留战俘,经历最血腥战场的老兵,总是无法适应鞠躬哈腰的官场。战1营出了不少将军,但多来自补给与炮兵单位。韩济华等真正在火线开战车碾日本兵的老兵,普遍仕途失意。

韩济华的豪情传给了下一代。孩子总是崇拜父亲的,韩国瑜追随父亲脚步念军校,在最艰苦的岛屿度过军旅生涯,发愤考大学。韩国瑜将父亲的杀敌豪情化为思索中国前途的民族大爱。他这样回忆:“少年十五二十时,侧居军旅,常发噫思索中国前途等诸多相关问题。然受限于学养与智识之不足,总在茫然中无法理出清明之路。心中苦闷,每每难以言表。”

战争年代,韩济华从军杀敌。和平年代,韩国瑜则努力考进专门研究两岸关系的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思索中国前途。父亲75年前碾轧日军的豪情,今日仍在儿子心中热烈涌动。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凤凰WEEKLY】创作,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霍安治 编辑|陈祥

“当战车向敌人最密集的地方碾去的时候,只见成群的敌人被炮弹炸得血肉横飞,成排的敌人被战车碾成了肉酱。”这是中国军官韩济华经历过的抗战岁月。他曾指挥战车深入缅甸丛林,在最血腥的战斗中奋勇碾轧日本侵略者。韩济华生于1920年,一生有7个子女,其中之一名叫韩国瑜。

“碾轧”一般是个夸饰词,战车战斗以步兵开道,不常有碾人机会。但在缅北丛林作战的驻印军轻战车第1营,将日本兵活活碾毙于履带之下,却是战斗常态。与韩济华并肩奋战的驾驶兵夏开祥回忆道:“我们的战车履带上到处沾满了敌尸的烂肉和内脏。”

开战车碾日军,画面感十足,却不符合装甲战术。丛林作战不应使用战车,驻印军编练装甲部队,原是错误投资。大无畏的中国装甲兵,却创造了不要命的崭新战斗法,让战车打肉搏战,在错误的战场建立奇功。韩济华在这血腥战场上表现出色。抗战胜利前夕,他获选为扩建装甲兵的种子干部,最终却宦途失意,以中校军衔退伍。

军人的豪情本色,可能是韩济华官运不佳的主因。他个性异常豪迈,攒钱买房期间,居然济人之急,大方转送邻居,自己的一家七口蜗居眷舍。豪侠仗义者在部队必然广受爱戴,但上校以上的重要军职要坐办公桌,必须工于心计,一个慷慨悲歌的热血壮士是升不了上校的。

“韩国瑜很像他爸爸的味道。”曾在韩济华麾下任职的刘志中回忆道。他觉得韩国瑜的为人行事深受父亲影响,虎父无犬子。回溯韩济华的抗战经历,是一部生动的抗战装甲兵血战史。而老中校在75年前碾轧日寇的慷慨豪情,更影响着今日两岸的方向。

举起手来6鬼子逃生dvcd-举起手来之鬼子逃亡 电影在线观看

韩国瑜(中)的父亲韩济华与母亲韩莫蕴芳。

豫东装甲战催生黄泛区难民青年的战车梦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韩济华应该是个老师。

韩济华原籍河南东部虞城县,这是个多灾多难的穷困区。黄河改道留下荒凉满目的贫瘠沙地,民国初年连年打仗闹土匪,更是民不聊生。

他少年时的1930年代,河南恢复平静,省主席刘峙大力兴办学校,年度预算保留25%为教育经费,设置大量师范学校培养教师。抗战前夕,河南一省有省立师范6所、县立简易师范96所,文风兴盛。韩济华顺应时潮,准备当教员,但日本侵华改变了他的人生。

1938年,花园口决堤,豫东成为黄泛区,并陷入日军魔爪。百万难民出逃,韩济华是其中之一。大时代的热血青年,毅然投笔从戎。1940年,他离开豫东,到大后方从军,考入机械化学校战车学生队第三期。

对韩济华而言,考机械化学校是很奇特的选择。当时河南沦陷区学生考军校,一般就近选择西安的中央军校七分校。机械化学校远在湖南,学生多是江南籍贯,韩济华的同班同学106人,只有8位北地壮士。韩济华舍近求远,对战车必是情有独钟。

这位黄泛区青年对战车的向往,可能来自1938年豫东的战车大战。

抗战爆发之初,中日双方都不懂战车。中国刚编成的装甲兵团,在淞沪会战强袭日本租界的第一战中,鲁莽地将战车开进狭窄街道。没有步兵协同,正面直冲日军阵地,两个战车连全军覆没。

日军同样迷信战车的钢甲防护力,将战车当成活动碉堡。1937年10月的山西原平镇保卫战,日军战车第4大队向纵深阵地冲锋,惨遭重创。5个中队长两死一伤,“机甲部队”建军元老百武俊吉大尉毙命。日军高层对战车大失所望,黯然将日军的第一个装甲旅“独立混成第1旅团”解编。

1938年初,中日两军检讨失败原因,双双惊觉机动力才是战车的强项。于是在1938年初的豫东会战,中日不约而同编成实验性的机械化战斗群,以韩济华的家乡为战场,深入探索战车的潜力。

中国新建的装甲师第200师,抽出两个战车连组成“突击军第1纵队”,由邱清泉指挥,于1938年5月抢运豫东前线。这是中国第一个能独立作战的机械化战斗群。

湖南省洪江县在头镇,花山禅院,是当时的陆军机械化学校校舍。

德造Sd.Kfz.222“毫须”式装甲车组成的“摩托化搜索队”前方开道,充当人员运输车的“装甲汽车队”载运步兵1营随伴战车挺进。另以工兵营保障交通,高射炮队警戒空袭。战车精心编成高低配,配备47毫米战车炮的维克斯6.5吨“炮战车”担任主力,不到一人高的3.5吨菲亚特轻战车发挥机动优势,以双联装6.5毫米掩护侧翼。若与日军战车正面对决,再出动德造37毫米战防炮营,与战车协力构成当时中国战场最致命的反战车火网。

日军则组成“今田支队”,以战车第2大队为主力,八九式中战车与九四式轻装甲车高低配,纳编步兵第9联队第1大队、野战炮兵1个中队与工兵1个小队。步兵上车成为“挺身队”,机动九O式野炮以汽车牵引,全军上车。

带上牵引火炮的机动部队,行军常速是每小时12公里。今日看来慢如牛步,但当时已是飞快兵种。相比之下,传统最快的骑兵以“常步”行军,每小时只能行进6公里。然而,邱清泉纵队与今田支队的战绩都不理想。

兰封会战,邱清泉纵队投入围攻第14师团。土肥原师团当时已被切割分裂,残敌退入村寨,固守待援。邱纵队没有机动作战机会,只能当成活动碉堡,领导步兵强攻据点。贵李寨、圈头、水口、三义寨,战车勇敢打头阵,伤亡惨重,损失7辆战车。

“今田支队”则尝试远程奔袭,由山东金乡出击,1天半之内奔驰100公里,直下江苏萧县,爆破陇海铁路黄口铁桥。爆破任务虽然完成,却被第51师的3个步兵团赶上围攻。纪鸿儒、常孝德与张灵甫三位团长抓紧战车入夜宿营时机,发动猛烈夜袭,先后于回龙集、唐寨与小扬集重创今田支队。被击毁而“残置”的战车多达39辆,日军对战车的信心再次被重击。

邱清泉纵队的战场在韩济华家乡西侧,今田支队则在东侧。中日两军的战车大战,是当时豫东的头条新闻。韩济华可能距离战车更近,韩国瑜回忆父亲就读的商丘师范,应是抗战爆发后于许昌收容流亡学生的河南省立第二师范(抗战胜利后改称商丘师范)。他1938年由豫东到许昌念师范,十有八九到郑州挤火车,可能亲眼见过紧急铁运北上的战车。

装载战车的列车气笛长啸,过站不停,沿途各级列车让道。一个挤在难民堆中、仰观战车雄壮军容的流亡学生,必然是满心钦慕。

国内机械化学校缺燃料,去印度接受美援和训练

“加速我们的飞轮前进,迈进迈进,迈进迈进,我们是锥之尖,我们是刀之刃。锥之尖,刀之刃,我们是中华民国国军新生命!”

1940年初冬,韩济华热血高唱《装甲兵进行曲》,于机械化学校战车学生队第3期入伍。但他失望地发现,机校不教如何开战车。

“那个时候流行一句话:‘一滴汽油一滴血’。虽然我们国家分别从许多先进国家购进不同型式的战车,但是抗战时期油料非常缺乏,而且……零件的补充也很困难。像苏联制T-26战车……我连摸都没有摸过。”韩济华的同队同学伍济武回忆机械化学校称,“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教室里读书。”

讲堂的学科教育非常扎实,却开不上战车。与韩济华同时在校的教育团学兵罗志才学战车驾驶,在机校一年多,“没看过摸过会动的汽车”,只能在没有引擎的教学车上模拟驾驶。“别说没摸过车子,连看我都没有看过。那个摆在边上的菲亚特小战车,别说我们学兵,连战车科的学生都没有摸过。那就是摆好看、做样子的,外表擦得很好看!”

机械化学校的油弹库摆满油桶,却都是空桶,深夜热胀冷缩发出异响,曾吓昏哨兵。没有汽油,战车只能当摆设。毕业下部队,依然开不到战车。当时国内两个战车团,都是有车无油。高层紧盯欧洲战场发展,按照德国闪击战新理念,编成一个梦幻般的先进装甲师。但战车缺油,开不出营区,只能摆在后方聊壮声势。

韩济华是幸运的。战车学生队第3期毕业前夕,驻印军编组战车第1营,急需干部,106名学生抽出89名到印度,于兰姆伽战车训练班接受美式训练。短期的专精训练是美军强项,课堂上没有深奥理论课,放部电影生动说明战车的结构性能,就让学生开战车。在这高温可以融化柏油马路的荒凉营区,每天凌晨4点钟尚未天亮,教练场上整排M3A3战车已经轰隆发动,韩济华终于得到学战车的机会。

“驾驶、射击、通信、保修。”战车训练“四大专精”,国内一项都做不到。驾驶没有汽油,射击没有炮弹,保修没有器材配件,无线电通信更是一片空白。俄造T-26没有无线电,战车之间只能以旗语连络。直到兰姆伽训练,中国装甲兵才真正学会“四大专精”。

美军资源无限,用不完的汽油,打不完的炮弹,保修料件满仓满库。第1周学会让战车动起来的“基本驾驶”,而后由道路驾驶、野地驾驶、各种特殊地形驾驶练到渡河驾驶,逐关考验,最后以连续一周的长途驾驶验收成果,达到全车成员都能开战车。若训练过勤,战车抛锚,直接扔在教练场,巡逻的宪兵自动通知送修,加满油送回原单位。

驾驶过关,下一步是射手专精,每名射手射击160发炮弹,还要打真靶。美军不惜血本,拨出一批M3A3战车当靶车,让炮手感觉一弹打穿战车的滋味。各车还要以机拟战车炮,进行战车对决的“车对车互相射击”。更美妙的是,M3A3有平衡仪,战车于崎岖地形上下坡,火炮俯仰角自动调整,保持射向。相比之下,俄造T-26以手摇柄手动调整俯仰角,必须停车才能瞄准。

更让韩济华惊艳的是无线电。连排长座车装备能收能发的SCR-508与SCR-528无线电收发报机,一般车装备SCR-536接收机,接收连排长命令。装起四节天线,乘员上车的第一动作,就是开启无线电,戴上耳机与喉头送话器,调好波段,建立通信网。

保修更是美军强项。换履带等故障排除只是基本功,能克服一切难题的战地救济让韩济华叹为观止。战车营配备30吨吊车,能轻松拖救受损战车,翻落山谷也能救回来。

1944年,装备美制M3A3轻型坦克的驻印军战车第一营。韩济华在内的年轻人,正是操作它向日军复仇。

5个月训练期满,韩济华与他的同学们拨入战1营充任副排长。美军迅速移交整营的车辆装备:56辆M3A3,近百辆卡车、吉普车与工程车,各种装具配件齐全。美方在出征前夜再做全面检整,“无线电机、观测器、战车内前望镜、、指北针,甚至小螺丝钉、战车上固定圆锹、十字镐、斧头、皮带、帆布带、线、扣都会调整补新,百分之百保证该单位的装备完整无缺,安心上战场打敌人”。

训练与补给,都达到尽善尽美,美国人却不懂如何让战车打丛林战。

丛林战车战冲轧碾后不留活口

“冲、轧、碾……是根据当时地形地物可以战胜日军的独创战法。”

美军的训练科目里有丛林战,但不实用,如何在原始丛林里使用战车,还得靠中国人自己想办法。机械化学校派上校研究委员赵振宇到驻印班,研究丛林战车战。赵振宇是装甲兵元老、突击军第1纵队的主任参谋。他特地向老长官邱清泉请教。邱清泉指示道,丛林作战必须根据地形“求变”,切不可按照美军教条打仗。

赵振宇谨记教诲,在兰姆伽研究5个月。“下自战车士兵的动作,上至中级军官战术指挥,我都分别加以研习。”将美军的战术战斗搞得滚瓜烂熟,再大胆抛掉美式教范,总结出“冲、轧、碾”新战法,让战车打肉搏战。

战车攻击应以步兵开道,远距离射击敌军目标。但在原始森林,步兵跟不上战车,孤军深入的战车展望前方,只见到一片枝叶藤蔓,必须到脸贴脸的距离,才能看清敌情。“当你发现敌人的时候,敌人就在你的近旁。”

因此,战车必须“冲、轧、碾”,发现日本兵,就将油门一踏到底,“冲”上前去,狠狠地“轧”毁敌人的工事,“碾”烂敌人的肉体。日军四散奔逃,再以炮弹一出炮口就炸的近距离射击,回转炮塔以最大射速拼命开炮。“只求发射快,不求命中精确。”

M3A3的M6式37毫米战车炮,最大射速每分钟20发,专门杀伤人员的M2式榴霰弹内装小钢球122颗,最大射速射击,就是单车每分钟内制造一片由2440颗锐利飞射的小钢弹构成的瞬间死亡火网。美军原设计在150到200码的近距离炸裂杀敌,驻印军则调整信管,在脸贴脸的最近距离炸开。

1944年1月15日,驻印军轻战车第1营向缅北进军。两个美军工兵团负责让战车营通过野人山丛林,“每隔50米就有一部推土机开路”。遇到陡坡,开山机爬上山顶,以绞盘将战车硬拉上坡。

推土机虽能推倒千年大树,却斩不完密林深处的粗密藤蔓。战车常被藤蔓缠住,若强行硬冲,能将14吨重的战车吊起来。车长必须手持劈砍前进。经历1个月丛林行军,韩济华与他的弟兄们来到孟关草原,与日军正面接战。虽说是草原,浓密芦草比战车高,打仗单靠“冲、轧、碾”。

“一发榴霰弹打过去,草丛下就是一堆敌尸。”以战车打肉搏战,是最血腥的。“敌尸遍野,血流成河,树桩上、树枝上到处都挂满了日本兵的残肢败体。”排附本人指挥一辆战车,韩济华经常要单车冲杀。血腥的“冲、轧、碾”却带来意想不到的困境。

“有一些日军马上跪下来,举起双手投降,要求我们饶了他们。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的步兵单位并没有跟上来,光凭战车乘员,是没有办法收容俘虏的。可是我们也不能放他们走啊。”准尉车长孙鹏揭开战车老兵内心深处的最血腥记忆,“我们只好握起,眼睛一闭,狠下心对当面日军进行扫射。虽然这样说起来有些残忍,但是当我的脑海里想到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的如麻,现在这区区7到8个日军,要是我们下不了手,那以后要如何再继续对日军作战呢。”

“不留活口!”这是韩济华与弟兄们的共识。战1营杀敌实在太狠,碾轧日军不但狠踏油门撞倒,还要猛拉操纵杆,一个原地大回转,将履带下的日兵碾成肉泥。晚上洗好履带上的血肉骨渣,弟兄们就在战车旁席地而睡。赵营长忧心不已,提醒干部,战车发动前一定要确实将所有人喊醒,以免杀红眼的战驾兵一上车,潜意识发作开车碾人。

孟关、那宇河、瓦鲁班……日军节节惨败,终于回过神来。战车的天敌是战防炮,日造37毫米九四式速射炮能在300米内击破23毫米钢板,足以击穿M3A3的侧面装甲。日军大量部署,“冲、轧、碾”成为战车与战防炮的对决。

丁高沙坎隘路,日军一战击毁8辆战车。M3A3没有逃生门,战车兵常被活活烧死。日军的工事也更为强固,并挖掘坑道躲战车。但弟兄们不气馁,将副驾驶换成,遇到压不倒的工事,就发火烧日军。新补充的M4战车加装工兵铲,遇到坑道直接推垮,将日军活埋。

战1营的最后一战在八莫。大批失去斗志的日军残兵,拥挤在伊洛瓦底江畔的河滩上。韩济华等干部不待命令,率领战车冲上河滩,见人就碾。“虽然他们已经是弹尽援绝,但是一想到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大家很气愤,就想要报复。就开着战车去轧挤冲撞,完全没有使用战车炮或。”

1944年6月,在印度兰姆伽基地受训的中国军队。

虎父无犬子,追随父亲的脚步

“天心即我心,侠义藏胸襟。杀恶便是善,剑出鬼神惊。”

1988年,韩国瑜完成硕士论文,在自序里突兀地写了一首杀气外露的打油诗。字里行间,有着韩济华的影子。

1945年7月,中国成立驻印军战车编练处,调训士兵培养下级干部,计划扩编30个战车营,由具有实战经验的战1营干部负责训练。在缅北作战表现出彩的韩济华,担任管理学生的中尉队附。未来30营的连排长,见了他都要敬礼,他前途本应一片光明。

抗战胜利,美援停止,韩济华发展受限。驻印军战1营并入战车第1团,他是战1连连长。战1团改编为装甲兵旅第1总队,他又是排名第一的中队长,领导装甲兵的“天下第一连”多年,却升不上去。

碾轧日军,不留战俘,经历最血腥战场的老兵,总是无法适应鞠躬哈腰的官场。战1营出了不少将军,但多来自补给与炮兵单位。韩济华等真正在火线开战车碾日本兵的老兵,普遍仕途失意。

韩济华的豪情传给了下一代。孩子总是崇拜父亲的,韩国瑜追随父亲脚步念军校,在最艰苦的岛屿度过军旅生涯,发愤考大学。韩国瑜将父亲的杀敌豪情化为思索中国前途的民族大爱。他这样回忆:“少年十五二十时,侧居军旅,常发噫思索中国前途等诸多相关问题。然受限于学养与智识之不足,总在茫然中无法理出清明之路。心中苦闷,每每难以言表。”

战争年代,韩济华从军杀敌。和平年代,韩国瑜则努力考进专门研究两岸关系的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思索中国前途。父亲75年前碾轧日军的豪情,今日仍在儿子心中热烈涌动。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凤凰WEEKLY】创作,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