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世贞是什么人—王世贞和王士祯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明代王世贞是什么人—王世贞和王士祯

文韵苏州

苏州文学名家系列

王世贞

导言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学发展源远流长,底蕴尤其深厚,古往今来涌现出不少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也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存和精神财富。为了展示和弘扬苏州文学的突出成就,苏州第二图书馆在建成伊始,就特设了苏州文学馆,作为市民接触文学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收藏、展示、宣传、研究苏州文学发展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文学成就,弘扬苏州传统文化,并将其打造成为当代苏州文学家创作交流、作品发布、宣传推广、社会辅导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本公号将不定期推出“文韵苏州”系列推送,欢迎广大读者关注。

人物概述

明代王世贞是什么人—王世贞和王士祯

王世贞画像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苏州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世贞是当时文坛的核心人物,在诗歌、散文、戏曲以及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一定成就,在诗文方面倡导“复古”文风,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留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史传散文《嘉靖以来首辅传》,以及文学理论批评专著《艺苑卮言》等。

王世贞 《弇州山人四部稿》

明万历五年(1577)王氏世经堂刻本

聪颖正直 得罪权臣

王世贞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倬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王官至蓟辽总督。王世贞天资聪颖,《明史·王世贞传》记载其“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授刑部主事。

王世贞喜欢结交文人名士,彼此以诗文唱和,声名日盛。王世贞前期仕途顺遂,屡迁刑部员外郎、郎中。他在刑部任职时,曾有一逃犯阎氏藏匿于锦衣都督陆炳家中,王世贞在陆家搜得此人,陆炳情急之下,请严嵩向王世贞求情,被王世贞严词拒绝。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获罪,王世贞同情其遭遇,在狱中为他进药治病。杨夫人为夫伸冤,王世贞为她代写状纸。杨继盛死后,王世贞又为其收敛。几次三番的妨碍,使严嵩对王世贞颇有不满。

嘉靖三十八年(1559),王世贞父亲王忬因滦河战事失利下狱,严嵩趁机构陷,欲致王死罪,王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明史·王世贞传》)但严嵩两面三刀,一面假意应允,另一面把持审讯。由于严嵩权倾朝野,其他人都敢怒而不敢言,最终王忬还是被嘉靖帝处死。王世贞从此回到家乡,读书静养。

直到新帝即位,王忬才得以沉冤昭雪,王世贞也被重新任用。

《清明上河图》局部

伪画致祸 真假莫辨

根据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的记载,王世贞父亲王忬的死与《清明上河图》有关。当初严嵩喜好收藏古玩字画,急切寻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该画时藏长洲陆完家,陆氏去世后,其夫人把它缝在绣枕中,坐卧相随,秘不示人。

陆氏甥王生,善绘画,百般讨好陆夫人,才得以借观,事后凭记忆描画成卷。王忬花八百金在王生处购得此本,于是把它献给了严氏,却不知这其实是个赝本。装裱匠汤氏心知其伪,向王忬索贿四十金,为他保密。但王忬不相信画是伪造的,坚持不肯给钱。汤氏遂向严嵩告发,严嵩大怒,对王忬怀恨在心。这为王忬日后被杀埋下了祸根。也有人说伪画是《李将军画轴》,因真本在王处,严世蕃屡次索求,王忬恐不能免,于是请仇英模仿了一幅送给了严世蕃。王的门客想借机敲诈王忬,王没有理睬他,门客遂向严氏告密。这些事虽见于明人记载,却未必可信。

但王忬因《清明上河图》被杀之事,流传很广,被马伯庸写入小说《古董局中局》后,又引起了一波研究《清明上河图》的热度。

《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倡复古 主调重情

明永乐至成化间,文坛上出现了一种“台阁体”诗,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多为馆阁文臣。台阁体诗文内容贫乏,多为应制、题赠、应酬之作,歌功颂德、相互吹捧,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较少抒发真情实感。“前后七子”因厌弃这样的文坛环境而自发组织起来,提倡“复古”文风,进行“拟古”创作,为当时文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王世贞是“后七子”的核心人物,他认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明史·王世贞传》)因此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拟古之作。但是他的拟古之作,锻炼精纯,本乎情实,与李攀龙、吴国伦等人一味追求形式的模拟作品颇有不同。比如《战城南》描写了战场的悲壮,《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一诗,用大量的铺叙描绘了严嵩父子虚伪狡诈、利欲熏心的嘴脸。《钧州变》《江陵伎》等篇目,也都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王世贞早年提倡“格调说”,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艺苑卮言》),主张作诗要注意法度格调。晚年他虽然没有放弃复古的主张,但对“格调说”进行了反思和忏悔,说自己“少年偏嗜,堕绮语障”,作诗也多趋向平淡自然。此即钱谦益所说的“州晚年定论”。

王世贞行书范仲淹《道服赞》跋

崇尚实录 注重考辨

王世贞提倡“复古”,不但体现在诗文创作上,也体现在他的史学思想上。他十分推崇《左传》与《史记》,说:“凡天下之言史者有二家,编年者居其一而左氏为最,纪传者居其一而司马氏为最。”在撰写传记铭文时,他也经常模拟《史记》的结构与笔法。

王世贞认为,“史之大纲在不虚美,不隐恶”,作为史官,应该秉笔直书,不能曲笔讳饰,因为“作史者一字之褒,片言之贬,不取一时,而取万世。非作史者之权与势能取万世也,盖是非之公在万世”。(《纲鉴会纂序》)

在《史乘考误》一书中,他抨击修史者“无所考不得书”“有所避不敢书”,更有甚的,史官根据自己的好恶,“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书则不当。因此他搜罗国史、野史、家乘等各种史料,“胪列讹传,一一考证”,纠正《太祖实录》等史籍不少失实之处。因此,《四库全书总目》高度评价了他的史学著作,认为“皆能辨析精核,有裨考证”。

弇州仙境 心向往之

弇山园,曾经是王世贞的私家园林,他因向往《山海经》等古书中描绘的弇州仙境,自号“州山人”,又改园名为“弇山园”。

山园图

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记载,曾经的弇山园“广七十余亩,中矗三峰曰东弇、中弇、西弇。俗呼西为旱山,东中为水山。极亭池卉木之胜,为东南第一名园”。现在太仓市县府西街的弇山园,并非是王氏园林旧址,而是2003年择地重建的。

新建弇山园雪景

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也有王世贞石刻像,上有铭赞曰:“一代诗坛,追踪北地。位列六卿,精于吏事。”

王世贞石刻像

(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文案提供: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

编辑排版:研究咨询部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