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被解救的姜戈(被解救的姜戈播放)

首页 > 娱乐 > 电视 > 正文

老版被解救的姜戈(被解救的姜戈播放)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段历史的时间线: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黑人奴隶获得自由。

1865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规定奴隶制或强迫奴役制,不得在合众国境内和管辖范围内存在。

1865年12月,《宪法第13条修正案》正式生效。自此,奴隶制在美国正式被废除。

黑人奴隶制作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黑点,也是无数美国人心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痛点。

当然,针对这段历史,在好莱坞影片中,有相当多的作品,都进行了解读和反思。

毫无疑问的是,无论是从何种角度、采用何种形式、寄托在何种故事之上,风格总是正统或者严肃的。

唯独昆汀这个骨子里反传统的异类,在《被解救的姜戈》中,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来解构这段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

老版被解救的姜戈(被解救的姜戈播放)

昆汀将这种肤间的对立,建立在了一个略显荒诞的故事之上。

在这个故事里,一个幽默风趣、有正义感的医生,带着一个以守护爱情为源动力、实现自我解放的黑人不断升级打怪。

很难想象,在如此严肃的背景里,肤色的对立竟然会建立在有色人种的爱情之上。

昆汀还十分鸡贼地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置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前两年。

这段时间,无疑是南北对立最为尖锐的时刻,也是大多数黑人开始觉醒的时刻。

也正是因为昆汀不按套路出牌的对这段历史进行结构,使得《被解救的姜戈》这部充满了昆汀惯有的暴力美学的电影,被很多人忽略了昆汀在电影中想要表达的关于肤色歧视的主题。

而想要看明白昆汀在电影中希望传达的想法,有必要看懂昆汀在电影中抛出的这三个问题。

这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一点。

要知道,姜戈只是舒尔茨为了完成他的一个赏金任务而从奴隶贩子中随手买下来的一个黑人奴隶。

姜戈只要完成了他的使命,帮助舒尔茨找到目标人物,就已经与舒尔茨没有任何关系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舒尔茨已经帮助姜戈实现了自由人的身份,这对于姜戈来说已是无上的恩德。

舒尔茨医生,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置入重重险境,只为了将姜戈的妻子解救出来。

这就是昆汀鸡贼的地方。他将问题直接抛出来,却将答案分散开来隐藏在电影之中。

首先,来自德国的舒尔茨是反对奴隶制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他不会参与奴隶的买卖。

只是这一次,他实在需要奴隶姜戈的帮助。因为根据他所得到的消息,只有来自卡鲁肯农场的姜戈见过布里托兄弟。

医生需要姜戈的指认,才能完成他接下的赏金任务。

所以,在镇上的酒馆里,舒尔茨坦诚地对姜戈说:

"对于你,我有点进退两难。一方面,我鄙视黑人奴隶制度,一方面,我实在需要你的帮助。"

而这个"进退两难",在电影中除了表达舒尔茨面对奴隶制和姜戈的矛盾以外,还暗示着舒尔茨对于姜戈复杂的态度。

这个复杂的态度也是舒尔茨想要帮助姜戈的第二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便是他身上背负的责任

在姜戈帮助医生舒尔茨指认了布里托兄弟之后,舒尔茨如约给了姜戈自由身。

但舒尔茨还是对姜戈说:

"我从没有给过谁自由之身,现在我给了你自由,我觉得我对你负有一定的责任。"

在舒尔茨看来,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当然,每一个既定的法则,也是神圣的。

如果姜戈没有因为舒尔茨的干预而获得自由,那么姜戈的生死,对于舒尔茨而言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现在舒尔茨改变了姜戈的人生轨迹。

姜戈已然因为舒尔茨而获得了自由的身份,如果姜戈因为不谙世事,盲目解救妻子,反而是自取灭亡。

这在舒尔茨看来,更像是将姜戈的生命,亲手送上了死亡的道路。

所以他觉得他有责任帮助姜戈,在获得了自由身份的同时,好好活下去。

舒尔茨帮助姜戈的第三个原因,便是姜戈的妻子名叫布隆希达

这是一个美丽的德国传说。

在这个神话故事里,一个名叫齐格弗里德,克服千难万险、穿越熊熊烈火、打败喷火恶龙,将美丽的布隆希达公主拯救了出来。

这个德国传说对于生性烂漫的舒尔茨来说,是充满魅力的。

"再说,一个德国人遇到了现实中的齐格弗里德,没有理由不帮一把的。作为一个德国人,我有义务帮你,拯救你的爱人布隆希达。"

所以,舒尔茨有理由、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姜戈,拯救姜戈的妻子。

不管舒尔茨帮助姜戈的动机是否符合逻辑,但昆汀就是进行了这样的安排。

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舒尔茨个人已经深入的平权意识。

不难发现,舒尔茨在整部电影中,都以一种完全平等的姿态在对待姜戈。

比如,让姜戈骑着马与自己并行街头,完全不顾及旁人不解的眼光;在酒馆里,亲自帮姜戈倒酒,并与姜戈碰杯;耐心教导姜戈,并随处强调姜戈与自己的平等待遇。

基于这种平权意识,舒尔茨医生就产生了上述三种动机,帮助姜戈。

在电影里,坎迪和舒尔茨是典型的对立面。

这种对立首先体现在身份上,坎迪是庄园主,更是南方有名的奴隶主;而舒尔茨,却是反对奴隶制的赏金猎人。

坎迪作为当地臭名昭著的农场主,视黑人为草芥。他公然用猎狗将黑人活活咬死或者分尸,将黑人放入铁箱之中放在太阳下暴晒……

而舒尔茨,这次前往庄园,则是为了拯救布隆希达,也就是解放一个黑人的奴隶身份。

所以,舒尔茨和坎迪在立场上,便是对立的。

其次,两人的对立,还来自于价值观上的对立。

黑人在坎迪眼里,可以是奴隶、可以生意、可以是牛马,却唯独不可以是人。黑人作为他的私有财产,是可以容他任意处置和摆布的。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毫无人性、凶残成性的奴隶主,却用大仲马名著里的人物来给奴隶取名字、却在舒尔茨面前让佣奏贝多芬的曲子。

这在舒尔茨看来,是无法接受的。

而这种对立,坎迪完全明白。

所以,握手在他看来很有必要。因为握手在南方意味着达成一致,意味着双方对于彼此签订的这份协议十分认同、十分满意。

这也就是相当于坎迪想要变相地胁迫舒尔茨,认同奴隶制。

坎迪不仅要从身体上让舒尔茨妥协,还要从心理上击垮舒尔茨。

所以签订了布隆希达的买卖协议之后的握手对于坎迪来说,势在必行,他必须在这场较量中获得全方位的胜利。

同样的,握手对与舒尔茨来说,是背叛信仰的动作。

他可以为了信仰,不惜亲身涉险帮助姜戈;他可以为了信仰,给予姜戈身心的自由。所以他不会为了全身而退去背叛自己的信仰。

这个诙谐浪漫且正义有原则的德国人,无法接受坎迪去破坏自己的底线。

所以,"握手"这个动作,被聪明的双方,赋予了很高的意义。

昆汀也借由这个"握手"的动作,将南北双方、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出来;借由着这个问题,将电影的主题抛了出来。

舒尔茨的袖珍枪,至少是有两发的。

这一点在电影里交代过,舒尔茨的袖珍枪此前出现过一次,是带着姜戈在小镇上将比尔·夏普警杀时,当时的舒尔茨拿着袖珍枪,开了两枪。

而舒尔茨枪杀坎迪,只开了一枪。

所以,舒尔茨枪杀坎迪之后,至少有两种选择。一是立刻寻找掩体,躲避来自坎迪随从的致命一击;二是立马转头,在坎迪随从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抢先干掉他。

但舒尔茨什么都没有做,只是站在原地,双手摊开,耸耸肩,说:"抱歉,实在忍不住了。"任由坎迪的随从干掉自己。

为什么?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要明白舒尔茨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生命平等

舒尔茨枪杀的每一个人,都是违反法律被通缉的犯人,只有两次不是。

一是电影的开头,舒尔茨救下姜戈之时,杀掉了两个奴隶贩子中的一个。在枪杀奴隶贩子之前,舒尔茨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再三确认,自己是不是受到了生命威胁。

而对于没有威胁自己的另一个奴隶贩子,舒尔茨只是打死了他的马,将他压在马下:"我怕你还没三思就冲动行事。我杀你哥也是出于自卫。"

二是在带着姜戈击杀布里托兄弟之后,被庄园主深夜围住,生命受到威胁,舒尔茨被迫反击。

而舒尔茨枪杀坎迪之前,坎迪并没有作出威胁舒尔茨生命的动作,舒尔茨枪杀坎迪纯属是因为他无法忍受坎迪对于他信仰的侮辱。

所以舒尔茨无法原谅自己的滥杀。

除此之外,舒尔茨的另一个原则是法则至上

他所有的行事,都遵循着他的原则或者法律。而坎迪,一没有威胁他,不符合他在威胁之下才枪杀对方的原则;二没有触犯法律,枪杀坎迪反而是违法行为。

所以,恐怕舒尔茨在动手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以命抵命的准备。

他既无法接受自己枪杀的这个行为,也深知即使自己从庄园里逃了出去,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他才选择站在原地什么都不做,原地接受"审判"。

昆汀在电影中,通过这三个问题,接连将黑人的觉醒、黑人与白人的矛盾、以及矛盾爆发时所出现的牺牲,表现了出来。

整部电影,就成了南北战争的一个缩影。

昆汀也通过这三个问题,塑造了一个坚定秉持肤色自由、生命平等、法则至上的原则的舒尔茨形象。

为了抛出并解答这三个问题,昆汀不惜用了两个小时的片长,做了大量的叙事铺垫和形象塑造,最后才在电影的后半段,将他代表性的暴力美学一次性释放了出来。

这也使得整部电影里,舒尔茨的形象异常的饱满、立体。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来解读《被解救的姜戈》,会发现,舒尔茨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