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电影演员张瑞芳生平

首页 > 娱乐 > 热点聚焦 > 正文

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电影演员张瑞芳生平

生于1918年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今年是她的一百周年诞辰。在她八十华诞之际,我曾到她府上做过专访。那天,我请她谈她的艺术成就 ,可张老师谢绝了。说到中国电影,她说:"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周恩来总理。这不仅因为中国电影发展与他有关,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演艺之路每一点进步都得到了他的教诲。"瑞芳老师说到这里十分动容,我也因此被深深感染。

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电影演员张瑞芳生平

张瑞芳老师

  “如果不是抗日,或许我干的是画画”

  张瑞芳青年时代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 ,教师中有齐白石、常书鸿等画坛前辈。抗战爆发,19岁的张瑞芳走出课堂,奔向社会,开始进行街头文艺演出。她与崔嵬等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是当时演出最频繁的街头剧之一。

《放下你的鞭子》的场景

  1938年,剧作家曹禺和宋之的创作了抗日剧本《全民总动员》。10月10日,文艺界举行大联合演出。张瑞芳和白杨、顾而已、魏鹤林等登台演出。那天曹禺先生也参加了,在剧中饰演一个“开明地主”。

  不久,张瑞芳受地下党指示,南下去了重庆。从此,她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开始党的文艺工作。其间,她演了不少话剧,并拍摄电影。她在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饰演婵娟,性格鲜明的人物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同时,她还和石挥等演员主演了曹禺的名剧《日出》。张瑞芳与白杨、舒绣文、秦怡被观众誉为话剧的四大名旦而声名鹊起。张瑞芳回忆这段往事时 ,不由感慨:“如不是抗日,或许我干的是画画。是抗日救亡运动,使我走上了演艺之路。”

  然而作为党的一名文艺工作者,自1941年起在国统区隐蔽战斗到1949年才公开身份,其间张瑞芳直接接受周恩来同志的指示。1945年,周恩来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后,陪同毛泽东同志谈判又回到重庆 。一天,周恩来把张瑞芳找去告诉一件事。原来,周恩来这回在延安看了歌剧《白毛女》的演出。他说,过去虽然也看了你们的不少戏 ,但却不能与它相比拟 。并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感觉 ,叶剑英同志那天也流泪了。接着,周恩来谈起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他说,工农兵是人口最多的民众,文学艺术不去反映他们,不为他们服务,从道理上也讲不通。

  《南征北战》八个月

  1949年,北京解放,张瑞芳回到故乡。当时她不仅肠有病,还患有肺结核。当她见到周恩来时汇报说,自己身体很不好,担心演工农兵,怕演砸了。周恩来一听,说:“怎么,动摇了?”张瑞芳不知说什么好。周恩来便

   鼓励道:“不要怕,现在你有条件了,只要虚心向他们学习,一定能演好。”

  这使张瑞芳重新鼓起勇气 ,接受新任务。一年后,电影《南征北战》中女游击队长一角落到了张瑞芳身上。《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战争片 ,演员阵容强大,统调了13个文工团的团长,在戏里只演小角色,而张瑞芳却要在这部影片中饰演女主角。一开始她就有点自惭形秽,胆怯得很。这时她也感到演工农兵确实不容易,于是,下决心向老乡学习。

《南征北战》剧照

  张瑞芳在山东山区外景地 ,住房是乡亲们临时腾出来的 ,铺上草,门上贴上某连某排,就算宿舍了。她滚地、爬山、甩手、打枪,一切从头学起。身体不好,就用睡被缝成睡袋,自我“保健”。剧中女演员只有三人 ,她抓住机会,和她们打成一片, 几乎每天和她们一起包韭菜包子,然后翻山越岭爬上“凤凰岭”给演员送饭。张瑞芳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体验生活 。

  《南征北战》整整拍了8个月。后来放映时,张瑞芳饰演的游击队长,还真是有点女队长的泼辣劲。接着张瑞芳还拍摄了《三年》。剧中她饰演一个工人。此片影响虽不大,但对张瑞芳来说,她在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向上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

  1955年,张瑞芳随电影代表团访苏回京,周总理见到张瑞芳时说,《南征北战》《三年》我都看了,应该说都有点样子了 。我看不错,要继续努力。张瑞芳看着总理,呆住了。她没想到,一个大国总理,日理万机,还对电影那么关心,特别是,还以一个“兵”片(《南征北战》)、一个“工”片(《三年》),为国产影片打气,这怎么不让人感动。

  一场“争议”请出了周总理

  电影《聂耳》是1959年国庆献礼片。导演郑君里向来以工作认真、执着而出名。这部影片演聂耳的是赵丹。张瑞芳在片中演他的女友郑雷电。郑离开上海要去解放区,在龙华塔告别。这里既有革命志士分别时的慷慨激情,又有有情人缠绵的别离之情。根据剧情,有个“接吻”镜头。郑君里希望拍得“美一点”,当时还没有轨道车,于是土法上马,自制了木轨道,借来了平板车,摄影机放在车上,用手推法沿“轨道”进行360度拍摄。经过几天的努力,“接吻”镜头终于完成。样片送到北京,审片时“卡壳”了。什么都好,“接吻”镜头却没通过。

周恩来总理

  一场“争议”请出了周总理。总理看完影片后,慎重且耐心地说,影片拍得很好,应该说这个镜头处理得也很美。可是目前国情没到这个地步,既然有许多同志提出来了,考虑到大家接受的程度,我看还是拿掉吧。

  离开北京,郑君里在火车上一宿没睡,一下火车就直奔张瑞芳的家。大导演千辛万苦,孜孜追求的“美”镜头,一下被毙了,何不痛心。郑君里知道张瑞芳与周总理熟悉,所以特别赶来恳求张瑞芳跟周总理再谈谈,希望能挽回。张瑞芳完全理解大导演的心情,但此时她只有相劝了。因为周总理已讲了这样的话:电影是最有群众性的综合艺术,拍了好片子、坏片子,都有人研究,有争议的还要评判。

  这解开了张瑞芳的心中之谜:总理为什么对电影如此细心?张瑞芳说,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当时周总理这样处理是正确的。因为他尊重国情,将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放在了第一位 。

  “我要请你吃螃蟹!”

  1961年,张瑞芳接拍了电影《李双双》,在片中饰演女主角李双双。当时电影在河南林县拍摄。张瑞芳和一位妇女队长交上了朋友,时常睡在一个帐子里,讲生活,谈看法。她发现自己与妇女队长的距离在拉近 ,这使她饰演李双双有了信心。就当时而言,导演十分大胆,就地取“才”,选用当地农民做群众演员。诸如评工计分、送公粮等戏都是采

   用实景拍摄。谁想到,这一招反增加了片子的“真实”性。

  1962年,张瑞芳在北京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当时总理握住她的手,笑容满面地说:“我要请你吃螃蟹,你拍了部好片子啊!”张瑞芳的脸一下红了:“我……什么?”“《李双双》啊,嗯,有生活,艺术上也有新东西。”周总理如数家珍。张瑞芳激动万分,回招待所后马上给编剧李准打电话。李准听到总理的评价高兴地差点跳起来。

《李双双》剧照

  周总理确有眼光。《李双双》上映后,全国轰动,特别是广大农民,喜欢万分。1963年,第二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李双双》喜摘桂冠。张瑞芳荣获最佳女演员。《李双双》成为建国以来农民电影的代表作。张瑞芳被称作“农民的演员”。她喜悦地说:“我被观众接受了!”因为周总理曾这样说过,不要以为历史剧难演,其实现代剧比它更难,因为现代人谁都可以评说你演得像与不像。多少年来,周总理的教诲一直在张瑞芳耳边回响 ,如今她被群众承认了,这是对她最大的褒奖。

  白发不是老人的代名词

  1973年,张瑞芳探望邓颖超大姐。谈话间,张瑞芳流露说:“自己已55岁,老了。”邓大姐看看她,说:“你还不老。”张瑞芳指指头发说:“头发全白了,我这是染的。”

  过了一天,周总理接见访日回国人员。当总理一一握手,轮到张瑞芳时,开口说:“嗯,头发染了,再长出来,怎么办?”张瑞芳愣住了,她没想到,邓大姐已将她的畏老情绪全告诉了总理 ,而总理对此却是认真的 。接着,叶剑英元帅讲话,说到什么是中年人时,叶帅提出,我看现在中年人的标准应该算到60岁。这时,总理插话说:“瑞芳,听到了吗,你还有5年。”

  这样的话语,别人可能听不懂,可张瑞芳此时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眼泪刷地流了出来。从那以后,她不再染发。

  1980年,电影《泉水叮咚》上马,导演石晓华找到了张瑞芳,邀请她出山饰演陶奶奶 。

  张瑞芳演活了陶奶奶 ,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 。自此,生活中她多了个称呼“张奶奶”。她不再畏老,而以此为荣,重焕青春。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