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在先—财经前线

首页 > 财经 > 财经新闻 > 正文

财经在先—财经前线

导读:当官媒开始点评资本“肆无忌惮”的时候,美妆行业背后的资本是否也应该冷静一下呢?

日前,《》对当前的资本集体入局社区团购现象发文痛批,直言要防止资本无序地扩张,希望这些资本“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一时让国内的几大互联网资本巨头深陷舆论漩涡。

近年来,美妆市场的崛起,也离不开资本的助推,包括品牌收购、线下连锁布局等,无不出现过资本的身影。当然,任何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运筹得好,能实现最大的作用,反之则将带来恶果。

01

对于美妆市场而言,近年来,资本最明显的动作就是酝酿了一波新锐品牌、零售新物种的出现,以致传统CS门店日渐式微,夫妻老婆店无以为继,纷纷撤离。

反之,则是以完美日记单品牌店、HARMAY 、NoisyGirlz 、SN'SUKI为代表的店铺强势崛起,这些美妆零售新物种一经面世,便能引起讨论和受到市场的追捧。

今年9月,完美日记的第200家门店在深圳福田开业,标志其提前达成2020年开店目标。从在广州正佳广场开出第1家门店到第200店落成,完美日记仅用了20个月,足迹遍及国内一至五线城市。

新美妆零售物种的出现,不仅引起了美妆市场的变革,也吸引了更多入局者,国内的各类美妆集合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打造了美妆连锁店橙小橙的周建雷,其全新打造的Only Wirte在5月正式登陆宁波。9月30日,苏宁易购旗下苏宁极物四店同开,升级打造一站式美妆新体验。12月,首创全国仓储式护肤品售卖品牌的“嘻选”也诞生。今年疫情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将目光瞄向了美妆行业。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新型店铺虽然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但是真正的盈利能有几何?对此,有CS渠道代理商表示,“店铺一旦有了资本在后面扛着,也就不计较亏损了,前期是把网点布置足,先用店铺占据市场的份额,赚钱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财经在先—财经前线

同时,该代理商认为,新型店铺很少对外公布自己经营状况,这种不透明化让业内很难了解其真实经营情况。比如某家店铺,在公开报道中,有说2019年年营收高达1亿元,有说达到2000万元,数据相差5倍,一时难辨真假。

02

正在消失的街边夫妻老婆店

《》痛批资本扎推社区团购时提到,这是在和小摊贩抢生意。“本来一个小摊贩,能够靠着卖菜摊位养活一家人,现在生意都被互联网巨头抢走之后,他们只能另谋生路。”如果用美妆市场来类比菜市场的话,那么和菜场的小摊贩遭受同样境遇的,则是街边的夫妻老婆店。

事实上,纵观当前CS渠道的百强连锁店,就有不少是从夫妻老婆店渐变而来。

起步江苏省高邮市的佳佳化妆品店,成立于1997年,前八年一直处于夫妻单店的发展模式。2004年其开出第一家分店,2006年开出第二家,也于同年开始跨区域拓店,此后,佳佳发展势头勇猛,大举拓店,目前佳佳已成为扬州市区域连锁巨头。

因为多是夫妻二人经营,不外雇员工,因此这些夫妻老婆店只要稳定经营,也基本能养活一家人。“如今再想从街边夫妻店成长起来,几乎不可能了。”佳佳负责人表示,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这几年已经有很多的街边店夫妻店正在消失。

今年6月,CBO团队开启了疫后的首站市场调研,选择了化妆品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当时,记者发现,自复工复产以来,广州、佛山、东莞的一些街边夫妻店,便没有再开业。

佛山美妆连锁店艾莎美妆邹景禧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他上班路过的一条街上,几家化妆品夫妻店都贴上了“门面转让”“店铺转让”等。“当时还以为只是这条街才有,后来发现大部分的街边单店都在不同程度的撤离,其中还有我认识的,我悄悄打听过原因都说干不下去了。”在邹景禧看来,一是疫情成为零售门店自我进化的“催化剂”,其次则是竞争让夫妻店已经毫无竞争力,只能面临着市场的淘汰。

进退两难,是夫妻店当前的窘境。

广州某批发市场一位美妆档口老板告诉记者,在年初的时候想过不干这行了,但房租交足了一年,暂时难以转让出去,“可是继续开店的话,几个月内几乎面临着无生意可做”。

不过,如果想“退”,夫妻店却比连锁店更易抽身。广州某连锁专营店老板表示,在最艰难的时候,他其实有想过关店不干的念头,但一想到关店之后,底下的那些员工怎么办,店铺转让、库存清理、账务往来等问题,就只能坚持下去。“夫妻单店,正是因为撤退容易,在疫情之下生意不好,他们可以迅速抽身。”该人士说道。

03

圈地背后,危与机并存

先看一组数据。

屈臣氏中国202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业绩大跌近30%;截至7月,万宁在北京的门店数量,也从18家缩减为12家。此外,今年一季度,丝芙兰所在的零售部门销售额大跌25%至202亿元;悦诗风吟大跌31%,继去年关闭40家门店,计划今年再关闭90家亏损门店。

另一家莎莎国际,据其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2019/20财政年业绩报告显示,期内,该公司持续经营业务的营业额下跌29.9%至57.17亿港元,年内亏损5.16亿港元,而上年同期溢利4.71亿港元。在中国内地,该公司总营业额下滑12.1%至2.43亿港元,同店销售额则增加5.2%。

与此对应的是零售新物种——美妆集合店,在疫情后逆势爆发。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一边是传统美妆连锁店“节衣缩食”,都在经历着门店关门、艰难自救的历程;而另一方面是资本推着新型店铺攻城掠地。

有业内人士担忧,这看似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不少潜在挑战。比如,这些清一色散发着网红气质的店铺,能保持多久的高客流量?有的网红店客单价与传统美妆店持平,但门店面积却大2-3倍、选址地段也多处于城市核心商圈,租金贵,未来的客流量能否支撑这么高的租金成本?

也有专营店老板粗略算了一笔账,一家在商业中心200平米的店铺,年营收得保证1000万元以上,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利润,如果是一些地段好的位置,成本会更高。他表示:“做生意是为了将市场做大,然后大家一起有钱赚,如果壮大了自己,却让别人没有生意可做,这是违背商业逻辑的,长久下去会形成对市场的垄断,最终由消费者来买单。”

资本入局,造就新品牌、新零售物种的出现,助推化妆品零售升级是好事,但比加快扩张步伐更重要的,是以好产品、好体验服务于消费者,深挖每一家单店的高质量。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