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打阿奇霉素身上起红疹;小孩打完阿奇身上起红疹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儿童打阿奇霉素身上起红疹;小孩打完阿奇身上起红疹

儿童打阿奇霉素身上起红疹;小孩打完阿奇身上起红疹

本文来源:潘珊珊,王静.全科医学临床诊疗思维研究——小儿发热伴皮疹[J].中国全科医学,2020.[Epub ahead ofprint].

通信作者:王静,教授

单位:杭州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教研室

原文请点击官网:www.chinagp.net

病例简介

患儿,男,4岁,发热4 d余,上午10点由母亲抱来就诊。整理患儿发病过程和就医情况如下:

第1天:患儿突然出现高热,体温最高39.9℃。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1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6%,血红蛋白134 g/L,血小板412×109/L,C反应蛋白(CRP)39 mg/L,血沉30 mm/h。考虑细菌感染,给予静脉输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另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美林)退烧。

第2天:患儿仍有高热,右侧颈部发现有肿块,考虑淋巴结炎,继续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

第3天:患儿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美林)退烧,效果欠佳,仍高热,继续输注抗生素治疗。输液结束后,全身出现猩红热样皮疹,考虑药物过敏,加用抗过敏药物(扑尔敏)口服。

第4天:患儿高热无好转,颈部肿块无缩小,复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1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7.7%,血红蛋白112 g/L,血小板450×109/L,CRP 50 mg/L;血沉40mm/h。换用阿奇霉素静脉输注,并继续服用抗过敏药物。

第5天:患儿体温和皮疹仍然不退,来到我的诊室就诊。

病例诊疗过程

2.1 如何构建全科医学整体性临床诊疗思维?

2.1.1 临床 5 问思维法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的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中枢发热介质的介导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皮疹是指不同于正常皮肤的皮肤病变,病原体直接侵入皮肤、细菌毒素、自身免疫现象、变态反应等都会引起皮疹。发热伴皮疹是很多疾病的共同表现,发热的病因十分复杂多样,不同疾病的皮疹又有相似性和多形性,要正确诊断此类疾病,需要全科医生构建整体性的临床诊疗思维。现采用约翰·莫塔教授的临床安全策略——临床5问思维法,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分析(见图1)。

2.1.2 发热伴皮疹的全科医学鉴别思维

发热伴皮疹的原因很多,常见发热伴皮疹的疾病可分为5大类。

第一类是病毒和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其中急性出疹性传染病比例最高,如风疹、麻疹、幼儿急疹、手足口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猩红热等;其次一些非传染病病原体感染也可导致发热伴皮疹,如肺炎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第二类是免疫性疾病,常见的儿科免疫性疾病有风湿热、川崎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都会有发热伴皮疹。第三类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性皮炎、急性荨麻疹、重型多形红斑。第四类是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发病率较低,但预后差。第五类是某些特殊性皮肤病,如剥脱性皮炎,儿科较少见。

在发热伴皮疹表现的感染性疾病中,有些疾病属于急危重症,比如脓毒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这些要引起警惕,要及时转诊上级医院救治。

发热伴皮疹是儿科中常见的临床表现,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常是此类患儿的第一接诊人。对小儿发热伴皮疹,全科医生要有清晰的鉴别思维。对于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反应差的患儿,有进展为急危重症的风险或者已经确认为急危重症的,需要及时转诊上级医院。在排除急危重症的高风险和急危重症的前提下,要积极地寻找病因,找到导致发热伴皮疹最可能的疾病。将小儿发热伴皮疹分为常见疾病和不可忽略的疾病进行鉴别(见图2)。

2.2 是不是急危重症疾病?依据是什么?

2.2.1 初步病史

该患儿以发热4 d余为主诉,高热为主,服用退烧药效果不大。病程第2天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静脉输注抗生素4 d,实验室检查提示感染没有得到控制,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皮疹,更改抗生素及加用抗过敏药物后,皮疹未消退。

2.2.2 初步观察

患儿由母亲抱入诊室,头一直搭在母亲肩上,精神萎靡。

2.2.3 根据病史及初步观察,考虑有转为急危重症的风险。

2.2.4 依据

高热 4 d 余,精神萎靡,静脉输注抗生素似乎无效,服用退热药效果欠佳。

2.3 最有可能的诊断和诊断依据

什么疾病导致患儿高热持续不退?血常规提示细菌性感染,已经合理使用抗生素,为什么感染没有被控制的迹象?考虑药物过敏导致的皮疹,在更换抗生素及加用抗过敏药物后,皮疹为何没有消退?这些问题迫使我们思考:除了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外,还有别的病因吗?皮疹真的是过敏引起的吗?为了找到答案,从全科医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以患者为中心的问诊,全面、深度、多角度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全科医生:您好!我是潘医生,请坐,宝宝怎么啦?(开放式提问)

患儿母亲:潘医生,宝宝发烧第5天了,挂了4 d盐水,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身体还出了好多红疹子。(患儿母亲非常焦虑)

全科医生:不要着急,宝宝发烧比较常见,我会尽力帮助您的。您先告诉我宝宝发烧有没有受凉?发烧时最高温度是多少?有没有吃过退烧药?(宽慰患儿母亲,让她觉得医生会尽力帮助她,同时了解发热的诱因、程度及服药情况)

患儿母亲:宝宝是突然发烧的,没有受凉。体温最高有39.9℃,医生让我们超过39℃时给他吃退烧药。吃完退烧药后会降到38℃,但一直在38.0~39.9℃徘徊。因为吃退烧药要隔4 h,所以我就用温水擦浴给他降温。

全科医生:你的退热处理非常正确。除了发烧,宝宝有没有咳嗽、拉肚子?(肯定母亲的做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鉴别小儿呼吸道、消化道等常见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患儿母亲:没有。

全科医生:跟别的发烧小朋友,特别是发烧并且长疹子的小朋友接触过吗?(了解有无常见传染病的接触史)

患儿母亲:也没有。潘医生,我们宝宝发烧时间有点久了,我有些担心。

全科医生:我们先了解宝宝具体的生病原因,再进行针对性治疗,相信宝宝会好起来的,宝宝这次发烧与以往发烧有什么不同吗?(宽慰患儿母亲,给她以信心,同时了解家长对自身问题的看法,并继续了解伴随症状)

患儿母亲:潘医生,宝宝这次发烧有点奇怪的,眼睛烧得红红的,嘴唇烧的又干又红,吃东西甚至喝水都说舌头痛。李医生说是跟高烧有关系。

全科医生:好的,我了解了,那我先给宝宝检查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问题。

查体:体温38.6℃,脉搏115次/min,呼吸28次/min;神清,精神萎靡;躯干和大腿内侧可见猩红热样皮疹,部分融合成片状;右侧颈部可及肿大淋巴结,3 cm×4 cm大小,局部无红肿;双眼结膜充血,巩膜无黄染;咽及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唇红且皲裂,杨梅舌;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罗音;心音中等,律齐,未闻及明显的杂音;腹平软,全腹无明显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关节无压痛、畸形,手足无疱疹,指趾末端发红、硬肿,末端无脱皮;神经系统检查无殊。

全科医生:目前怀疑宝宝得了川崎病,您了解川崎病吗?(了解家长对疾病的认知)

患儿母亲:川崎病?还是第一次听说,医生,严重吗?

全科医生: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免疫性的全身血管炎病变,可能会引起心脏冠状动脉扩张,可以表现为发热、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杨梅舌等,你之前说的眼睛红、嘴唇干红、舌头痛都是这个病的表现。(让患儿母亲大概了解川崎病)

患儿母亲:会影响心脏啊,那是不是很严重?(患儿母亲再次焦虑)

全科医生:不要太担心,大部分的川崎病患儿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我把宝宝转诊到上级医院心血管内科进一步诊治。我会和上级医生取得联系,关注宝宝的病情,你有什么需要也可以和我联系。(宽慰患儿母亲,让家长了解疾病的预后,并表示会继续提供帮助)

患儿母亲:好的,潘医生,太谢谢您了。

最可能的诊断:川崎病?

诊断依据:发热4 d余;躯干和大腿内侧可见猩红热样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唇红且皲裂、杨梅舌、指(趾)末端发红硬肿;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增高,血沉加快;抗生素治疗无效。转诊至上级医院心血管内科,反馈如下:患儿发热第5天入院,第6天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体温开始下降。第9天出现川崎病典型的体征:指趾端甲床及皮肤移行处膜状脱皮,确诊为川崎病。住院7 d出院。

2.4 治疗方案和患者管理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需要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由于血小板会逐渐增高,有血栓形成可能,需要阿司匹林连续服用12周。考虑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医嘱遵从性不高,出院后需要全科医生继续随访,采用专科—全科—家庭干预模式管理川崎病患儿。

患儿出院后1周,患儿母亲抱着患儿进入诊室,看上去忧心忡忡。询问后得知:母亲忧虑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因自己的母亲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做脑部手术引起大出血死亡(说起此事几度落泪),患儿母亲担心宝宝也会大出血死亡,想给患儿停服阿司匹林。此时,我只做一位认真的倾听者,了解患儿母亲的想法和担心。在她流泪时,适时递上纸巾,并给予安慰。待她情绪恢复后,耐心地向她解释,宝宝口服的阿司匹林剂量是在安全范围内的,只要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定期评估,平时尽量避免外伤,是不会有危险的。听完解释,患儿母亲放下疑惑,表示会遵从医嘱按时服药。

病例总结

发热伴皮疹是儿科中常见的就诊原因,有近100多种疾病发热伴有皮疹,如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热伴皮疹在非感染性疾病中以川崎病较为常见。全科医生接诊发热伴皮疹的患儿时,在排除急危重症疾病的情况下,从常见病、多发病出发,留意一些不可忽视的疾病,合理运用时间工具,努力寻找最可能的疾病。做到在临床工作中仔细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与发热关系以及伴随症状等,结合病史、查体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鉴别临床相似的疾病,得出正确的诊断。

本案例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提示细菌性感染,应用抗生素后效果欠佳,要考虑到川崎病的可能。

(2)小儿发热性疾病,如果是用药后出现皮疹,不能简单归结为药物过敏,也要警惕川崎病。

(3)眼结膜充血、口唇干红、口腔黏膜充血、杨梅舌等川崎病面容与急性热病容有些相似,在询问病史及查体时注意甄别。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需要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由于血小板会逐渐增高,有血栓形成可能,所以,出院后仍需要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并随访,导致患儿及家属的心理负担重,院外康复治疗依从性差,影响疗效。全科医生可以提供出院后追踪延伸的医疗服务,给予延续性的医疗干预,采用专科—全科—家庭干预模式管理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治疗的不同阶段制定随访计划,给予医学检查、药物应用、日常保健、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同时与心内科医生保持联系。儿科学与成人医学不同点在于需要家长的参与,所以全科医生不仅需要关注患儿本身疾病,也需要关注患儿及家属在精神心理层面以及家属认知上的内在诉求,使其更好地实施居家病情管理与照护。体现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全科医疗服务。

知识拓展

川崎病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急性中小动脉血管炎综合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病变主要累及冠状动脉,严重者可导致冠状动脉瘤、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中提出:发热5 d以上和≥4项主要临床特征确诊川崎病,同时指出对于>4项主要临床特征,尤其是出现手足潮红硬肿时,热程4 d也可以诊断。

主要临床特征包括:

(1)双眼球结膜充血(无渗出物);

(2)口唇及口腔所见:口唇绛红、皲裂、杨梅舌、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

(3)皮肤改变:多形性红斑、皮疹;

(4)肢体改变:急性期为手掌、足底及指(趾)端潮红、硬肿,恢复期为指(趾)端甲床及皮肤移行处膜状脱皮;

(5)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常为单侧,直径>1.5 cm。

编辑:张小龙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