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业发展兴起地区、原始农业兴起的地区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原始农业发展兴起地区、原始农业兴起的地区

远古早期的人类食物摄入主要来源于大自然的供给。旧石器时代早中期时,人口数量不多,大自然的食物资源相对充足,能够满足人类的摄取需求。

(一)原始农业的起源

人类对农作食物的获取主要是简单地采摘野生植物,其中以浆果类的植物为主要采摘类型。此时还没有农业行为产生。

原始农业的起源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时。一方面,人口增长的压力是原始农业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人类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而自然资源又在不断减少。自然物资丰富之处顺理成为人类聚集生存的区域。为了生存和繁衍,人类集中在某片区域不停地向自然界获取食物。待旧集居区内的食物枯竭后,人类又会向下一个新的资源区域进行迁移。

原始农业发展兴起地区、原始农业兴起的地区

另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原始农业出现的原因。新世时期的气候变化让浆果类的食物大幅减少,但也给予禾本科类的植物更好的生长条件。与此同时,禾本科类的植物相对于浆果类的食物有着更易贮存的特点,如果保存得当,禾本科的植物能够保存至两年之久,因而禾本科类植物成为人类新的主要摄入植物。

对农作物的种植意识为人类的定居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资源,当人类对生产农作物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时,人类的生存方式就开始由不断迁移转居向群体定居转变,也逐渐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

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原始的农业生产结构有三个阶梯过渡式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业萌芽时期。远古人类的农业种植还处于初步的尝试时期,对种植业的把控力和经验不足。此时的人类摄食仍然依赖采集渔猎,以其为主,种植业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萌芽,以其为辅。

第二个阶段是农业为主,采集渔猎为辅时期。这一阶段的人类对种植业已经有了一些经验的积累,农业种植的生产量有一定的保证性。此时采集渔猎仍然是人们摄食的一部分,但人们对采集渔猎的生存依赖性明显降低。故而采集渔猎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以退居次位,代替其重要地位的是种植业。

第三阶段是多业并重阶段。此时人类已经有了更多的种植经验,对种植业已经有较好的把控能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保证种植业的产量。与此同时,畜牧业也相继产生,人们对食物资源的获取更加有保障,但采集渔猎也仍然是食物获取的一种方式。农业的进步和发展是决定人类存活率的重要因素。种植业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保证人类的食物资源。由农业生产阶段的不同进化过程,可以发现农业在人类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这点毋庸置疑。

农具也在原始人类的定居生活和农业产生的前提下开始发展。在旧石器时代时期的人类对工具的需求,并不像现在的农民一样对农具有较大的使用依赖性。原始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获取食物资源时,可能是随机简单地使用周边的石头或木棍,也或者动物的遗骸等,来进行粗略的撞砸或敲击。对工具的使用没有具体的分类,各个工具的使用用途不固定,各类工具的使用和形态均没有稳定和用途或形式。

在定居生活之前,人们对工具的使用也没有保存意识,一般是用完则丢弃,迁移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携带和保存工具。在定居生活之后,可以推测出人们已经产生对工具的保存意识。即使未有房屋,但聚居的生活稳定性为保存工具提供了天然条件,随地放置工具也可为二次使用时提供便利,长久下来,人们定会意识到保存工具可以为再次寻找工具省去体力和时间。

总之,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对工具的使用,大致具有就地取材、简单拿用、随意弃之等特征。而工具的主要材质是木、石、骨等材料。工具的特征可用形式多样,但种类稀少来概括。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确立了古代农具进化的基础,我们的先人也依靠这些简陋的工具开启了原始农业的大门。

(二)新石器时期农业的发生

我国的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早期阶段被称为游垦农业,也叫刀耕或火耕农业。

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是先将选好的山地尽量整平,使用石锛或石斧等硬质工具将山地上的树木杂草等障碍物砍伐毁去,撩地待干,再用火燃尽。然后使用掘木棒、尖状器等工具在土地上戳洞做穴,将种子搁置于穴内,再覆土,而后任其自由生长,但不再另外进行施肥、除草、灌溉等管理措施,待作物成熟后收获,随之弃土。

按农具的形式,历史学家把原始农业分为刀耕、耜耕、犁耕和牛耕四个阶段。刀耕火种的农作方式处于原始农业的早期阶段。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农耕形式还保有一些旧时的原始刀耕迹象。“刀耕火种”仍是近代海南黎族的农业模式,所用的尖头木棒就是播种农具。

就当今现象来说,虽然他们已经由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部不断往后进步和发展,但距离刀耕火种的时期相对较近,故而仍然能从现有的农业形态里找到一些刀耕火种时的原始农业迹象。这些有着较为早期农业迹象的民族或部落,几乎都将刀耕火种的农业耕地选择在山地上。

在纳西族将刀耕火种称之为“开火山”。透露出刀耕火种时期的用火,及耕地选址的山地。在刀耕火种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养分提供的唯一措施则来源于草木燃尽后所留下的草木灰。直到在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的下,新的工具产生,人们才逐渐学会了对土地的管理。

刀耕火种的种植属于生荒种植,人们处于不停开垦新地的过程,在一块地域的居住停留时间不会很长,还没有发展成长时间定居的生活状态,所以耕种土地也会随之抛弃。对土地的使用也大约会在一轮播种及收获粮食后,就会开始寻找新的去处,再次开垦新的选地来进行播种种植活动。因总是不停地开垦新地,所以称为“生”荒。

刀耕火种的劣势在于生荒的开垦过程费时费力,人们的生活无法常年聚居一地,开垦过程中的用火会因火势难以把控而引起林木火灾,土地也因人们没有经验而无力循环使用,导致越来越多的土地不断遭到破坏。不对农耕地区加以管理,农作物的产量也得不到保证,人们的摄食来源仍然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

虽然从对原始时刀耕火种的已有研究评价来看,多是从农耕方式落后或破坏林木的负面角度出发。但我们仍应看到刀耕火种作为农业起源和原始时期农作方式的重要性。原始人类在刀耕火种时期已然会有土地保护意识。他们会保护树木的再生,并尽量使已经农耕过的林地能够尽快恢复养分。刀耕火种的农业形式也意味着人们已经从最初的经济进入了生产经济。

(三)新石器时期农业的转变

原始时期,人类曾度过一个非常漫长的野生采集和农业耕种共度的历史时期。在刀耕火种农业时期萌生出的原始农业后,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经过几千甚至上万年后,才开始认知到工具可以保存好后再次使用,土地可以在收获后再次农耕播种,也就是熟荒种植。

熟荒种植指的是在已经开垦播种且收获过一轮农作物的土地上,经过锄草、翻耕等管理后,再一次在原有的土地上进行农耕活动。随着这些经验的积累和应用,人类逐渐由迁移生活过渡到了定居生活阶段,农业状态也随之由生荒种植过渡到熟荒种植,农业生产活动也开始趋于稳定状态,农作物成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

有了农具的保存意识后,人们就能够存积和接触到各种材质形式不一样的多样农具,再经过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对比工具的优劣,发现不一样的工具有些收捡保存起来更便利,有些在被人使用时能够更省力,农作时效率更高,人们开始对农具产生了目的性选择和加工,使农具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作目的,耒耜就是在这样的前景下诞生,是一种用于开垦农地、翻耕松土的工具。

耒耜的发明意味着农具史上有了转折性的进步,耒耜耕种时期由此到来。原始时期的农业发展相较于农具,其连续性的表现相对弱些,而农具发展的表现则更加具有延续性。耒耜时期的初期,“耒”与“耜”是不同的两种原始农业用具。

耒是新石器时期的一种重要农业工具,耒的最初原型可以追溯到刀耕火种时期的掘木棒或同类尖状器,是由尖状器的启发而生。耒的材质常见有石质,骨头,但最多的还是木制。因木头易蛀易腐烂难以保存,故耒的相关资料较为贫乏,但近代的研究学者仍然迎难而上,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耒的形态类似于一根长木棍,长度大约到人的手肘高度左右,粗细程度能被人手握住,耒的一端朝着人,另一端朝着土地,朝着土地的一端被加工成明显的尖头状。使用时由人用手握住,朝着地面将尖状的一端刺入土地当中,可做播种用,也可用于小面积的掘土。

耜的材质一般是石质,也可将其称之为石耜,由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型的石器衍生而来。也有少许骨质耜,木质耜,或者蚌质耜。也有研究学者认为,最原始的耜是木制的。耜的外观形态在一开始时并不统一,但大多具有扁形,带刃口等特征。

早在旧石器时代时,人类已经学会用这种扁圆形的石器在土地里挖掘球根食物。在挖食物的同时,球根周围的土壤也顺带被翻动,长久如此,人们逐渐发现不同的石片在地里挖掘食物的使用便利程度有区别。带有刃尖,器型薄,或带有柄端的石器会更加省力,挖掘土壤的效率更高。

耒耜是由耒和耜结合而成的“耒耜”,由“耒”和“耜”发展演化而来。“耒”作为耒耜的上端手柄部分,而“耜”则成为耒耜的底下翻土部分。耒耜的结合渊源启发与“耒”与“耜”在使用上的一列劣势。耒在戳穴做洞来播种时,还相对便利,但如果用耒来做掘土翻耕,那么耒的尖头则容易被损坏。

而耜的因其的宽扁特性,在翻耕开垦土地时,比耒更加省力。但耜的形态不一,人们在偶然使用到有柄手的耜时发现,有柄头的耜能够更加方便手握和使力。于是开始有意寻找有柄的耜,后又开始有意识的为耜绑上柄,于是就有了柄与耜的结合,因此产生了耒耜。

耒耜的出现,是带给原始农业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人们在翻土种地时的效率和农作物收成都大有突破。耒耜的出现,也为后期出现更多不同的农具做了转折性的铺垫。耒耜主要存在于原始农业时代,在商周时代还偶有使用,直到春秋时期,随着农具的不断衍生和发展,耒耜已经慢慢退出了农业舞台,随之而来的是犁耕种植。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