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素材—申论素材积累──人物事例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申论素材—申论素材积累──人物事例

如果说思维塑造是申论的灵魂,题目与材料运用是申论骨架,那政策与素材的积累或许就是血肉了。本文华图教育小编整理了8组任务素材,大家可以作为申论素材积累。

一、曹彦生

关键词:

  为导弹“雕刻”翅膀

  他的事迹:

  2005年,曹彦生进入航天科工二院283厂,原以为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结果每天重复的都是最简单的铣平面的工作。

  就在曹彦生心浮气躁的时候,一次操作失误让他彻底警醒。在一次铣平面的过程中,曹彦生输坐标的时候输错了一个符号,瞬间,飞速旋转的刀具直接扎到了工作台上。

  尽管第一时间终止了错误的程序,但是,工作台上已经留下了一圈刀痕,这道痕迹更是深深地刻在了曹彦生的心里,沉下心的曹彦生慢慢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是对自己心态和技能的全面锤炼。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年。

  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立方体是一把鲁班锁,有12个零件,100多个接触面,曹彦生加工出来的鲁班锁竟然一丝缝隙都看不到。

  多年的技能磨砺终于迎来了用武之地。一次,厂里为国家某新型导弹加工空气舵,这是导弹的重要构件,犹如导弹的翅膀,直接影响着导弹的发射和飞行姿态,由于结构复杂、厚度薄,控制形变和对称度难度极大,两次做出来的产品都失败了,眼看整批次空气舵存在报废的风险,大家想到了曹彦生。

  凭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储备,曹彦生加工出了新的产品,一举成名。

  观点:

  一边苦练技艺,一边储备知识。14年的时间里,曹彦生参与制造的导弹不断升级换代,他用高超的技术为高精度导弹的研制和生产保驾护航。

  工匠精神,在曹彦生看来,就是精益求精,要做到别人无可挑剔。

  人间没有神话,只有不懈耕耘。中国高端制造业当中的顶级工匠们,他们技艺精湛、执着坚守,用卓越的技艺报效祖国。

二、刘云清

关键词:

  从维修工到高铁“智造”专家

  他的事迹:

  本是钳工,却因为掌握了多门本领,被人称作“维修神医”。

  中车戚墅堰所有一台全国顶级的22000吨的一次锻压成型机,专门为高铁“复兴号”生产锻钢制动盘。刘云清是厂里唯一全面掌握这台机器维修技术的专家。

  刘云清更厉害的在于让老设备变新设备。两台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产磨床,本应属于淘汰序列,却因为国内外都买不到适合生产要求的设备,被当作难题交给了刘云清。

  一个微米,就是0.001毫米,面对这样的精度要求,刘云清沉下心来,摸透了每一个零件的偏差度,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让十几万的国产设备达到上百万的进口设备都无法达到的精度要求,正是刘云清想要的结果。

  为了不求人,原本只懂机械维修的刘云清,苦学电气、液压、软件等知识。

  高铁“复兴号”齿轮箱体内部复杂,原本装配前都需要进行人工清洗,但清洗后依旧残留的铁锈渣直接影响着齿轮的寿命。刘云清他们先后拿出十多个论证方案,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成功打造出世界首台高铁齿轮箱全密封清洗机。

  如今,中专学历的刘云清,手下却带着一批博士、硕士,他带领自主研发的设备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

  观点:

  从中专生到“大国工匠”,从普通的机修钳工到智能设备制造专家,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刘云清的成长故事,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华丽转身的一个生动注脚。

  刘云清说,“我明白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不仅仅是一个工件、一台设备,一个团队,一家单位——更是一条民族智造水平崛起之路。”

三、时传祥精神

关键词:

  一人脏换万家净 劳模精神

  他的事迹:

  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

  1952年,时传祥加入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为了建设新中国,他把服务群众去掏粪当作自己为国为民出力的工作。那时,掏粪是纯体力活,半人多高的粪桶加上粪便背在肩上有100多斤重,他一天背负的总重量达5吨。

  17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时传祥以“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赢得了全社会的尊敬。

  如今在北京仅一线环卫工人就有7万多人,每天他们早出晚归,走遍大街小巷,用辛勤的汗水扮靓了城市的“颜值”,用默默的坚守为大家换来了洁净的环境。

  观点: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事业更需榜样引领。“时传祥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勤劳朴实的民族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虽然,掏粪工在现代都市中消亡了,但只要存在社会分工,仍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今天仍然需要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

  为人民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四、顾春燕

关键词:

  巧手点亮雷达之眼

  她的事迹:

  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金线,将芯片与外部电路连通,这种工艺被称为金线键合。一克黄金,拉出10微米直径、661米长的金线,这大概是一根头发丝的1/8粗细。这种对键合金线的极致要求来自于最尖端的太赫兹雷达,而顾春燕,需要把组装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2016年8月,搭载着“超级透视眼”的高分三号卫星成功发射。作为十四所微组装首席技能专家,顾春燕担负起了所有研制性产品的首件全流程作业任务。从我们的航母和驱逐舰上的“海之星”,到新一代战机火控雷达,一枚枚中华神盾捍卫着祖国的国防安全,一双双战鹰之眼在顾春燕的手中被轻轻点亮。

  观点:

  工匠精神对于顾春燕来说,就是将手中的作品做到极致。也正是凭借着勤奋精进的干劲,顾春燕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串连起我国最尖端雷达的核心。

  爱岗敬业,顾春燕忠于职守,钻研技艺,传承技艺,巧手点亮雷达之眼;匠心报国,顾春燕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为中国“智造”做出贡献。

  是为“大国工匠”!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