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是哪里的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是哪里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吉林时谈到国企改革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与此同时,中移动近日公布的减薪方案中,最高减幅达50%。随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即将发布,国企“大象”们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改革的阻力是什么,国企限薪是否会流失大量人才,海内外各界格外关注。

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有了整体部署,但实际上三中全会后关于国企改革的步伐有所停滞。其实,国企改革的根本瓶颈在赋予国企的角色和市场化之间的关系。而国企改革又是整个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是哪里的

为何提出国企改革“三个有利于”?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针对国企改革提出三个有利于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针对性:

1、吉林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多且“老资历”,同时也有一些央企的基地在吉林。在吉林谈国企改革具有典型性。

2、国企改革和国企自身的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尤其是中国经济目前正在面对着经济下行和经济转型双重的压力。国有企业都站在这个双重压力的最前列——不仅承受下行压力,由其承担着改革转型的重任。而经济下行的压力不仅使得国企改革、转型变得更加迫切,也使得国企改革和转型遇到更大的难题。因为企业转型往往需要一定的稳定增长作为改革空间,而经济下行却压缩了这个改革空间,这也是国企改革中遇到难点。

3、三中全会以来,近两年的时间里围绕着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在实践层面、理论层面、舆论层面都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和不同的声音,甚至也存在一些激烈的较量。国企改革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到底应该怎么具体走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的声音。所以针对这些不同声音,总书记提出国企改革的“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的言外之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企改革三个有利于时明确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言外之意就是国企改革不是要让国有资本弱化;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言外之意就是国企改革并不是弱化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言外之意就是通过改革强化国有资本的功能。

与此同时,还有针对性地谈到:“国企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是也要避免市场的盲目性,要沿着符合国情的道路去改。”潜台词就是我们的国企改革并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国家的改革思路,要符合我们的国情,承担国企的社会责任。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国企改革做了怎样的顶层设计?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各界围绕着三中全会的展望和前瞻性分析中都特别聚焦在国企改革上。全会对围绕国企改革实际上做了系统的部署——明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要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

国企改革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在三中全会之后,围绕国企改革,不同观点交锋甚多。在具体改革路径和方法选择上,可谓见仁见智。进而导致国企改革在细化和落实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

曲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化

第一,有一些关注国企改革的人在有意无意地曲解三中全会的部署。如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却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国企改革等同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而引申曲解为国退民进、弱化国有资本。

事实上,《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曾明确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也说明了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化。

国企改革怎么改 亟待细化方案

第二,国企改革在坚持正确原则的前提下到底怎么改和怎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细化的具体实施方案。

国企改革面临“中国特色式”难点

第三,国企改革面对很多有规律性的具体难点。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国企的重大决策需要经过董事会讨论通过,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仍然由党委说了算也就意味着现代企业制度形同虚设。而如果由董事会说了算,党委又无法起到领导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在国企改革过程中既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操作又不能脱离党的领导,这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点。

同时,我国的国有企业还承担着大量的离退休职工,我国国企目前总平均负担是“1带2”,即一个在职职工负担两个离退休职工。极大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竞争力和利润形成,但这也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因此国企的改革也需要养老金改革、薪酬体系改革等相配合。

国企改革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难题

1、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很多国企的高管们普遍认为当前国企改革最迫切要解决的就是基本方向和重大原则问题。即国企改革的治理结构问题。

2、中国的国企特别是央企,他们的涉及领域面很广,在改革的过程中并不能一概而论,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中石油、中石化如何提高竞争力,如何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形成话语权;做大做强的同时怎么治“大企业病”等都是一些具体的管理难题。因此,国企在这些具体改革的过程中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创新的过程。

3、当前的很多国企面对的难题具有普遍性。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下行和全世界经济转型的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难题实际上是当前世界上所有同类领域企业都面临的普遍难题。

国企改革与国企限薪的关系

可以注意到,近日,中移动公布减薪方案,最高减幅达50%。那么要把国企改革改革引向正确轨道,这也涉及到国企高管减薪的问题。尽管国企高管减薪在整个国企改革中属于一小块,但国企高管减薪直接触及到个人切身利益,同时也会从管理层延伸到职工,因此给大家的心理压力冲击较大。

需要明确的是国企改革≠减薪,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明确的、能够动态调整的薪酬形成和增长机制。不仅要缩小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也要与员工的行为挂钩。国企一方面具有公有制属性,是属于全民的财产;另一方面又要参与市场竞争,以期使国资保值增值,如果在员工薪酬上“一刀切”式限薪,则显然是对国企改革的又一种误读。

国企高管减薪包括薪酬形成增长机制的建立还要处理好一个问题——一方面要体现反腐的努力,另一方面要体现中国国情特点的国企工资薪酬形成机制,还要发挥薪酬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作用。秉承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基本原则,仍然要体现了国企经营管理者承担的责任、风险和其合理收入之间的匹配性。

执笔 / 姚文帅 余天怡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