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文化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文化

北京晚报 | 记者 张玉瑶

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文化

《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美)魏美玲 复旦大学出版社

美国威廉玛丽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学系教授魏美玲(Emily Wilcox)长期致力于中国舞蹈及其表演艺术的研究,今年夏,其研究著作《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一书中译本出版,这是第一部用英文书写的中国现当代舞蹈史著作,以“他者”视角,探讨了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舞”(Chinese Dance)的形成、延续与变化。11月24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和SKP RENDEZ-VOUS书店联合举办了相关读书活动,借此机会,记者对魏美玲进行了采访,讲述她与中国舞的个人渊源,以及舞蹈与当代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密切关联。

魏美玲与中国舞结缘颇早。她从小学习芭蕾舞,她的父母对亚洲艺术哲学怀有很强的兴趣,这对她影响颇深,她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后,选修了许多和中国历史文化文学相关的课程。2002年,她作为一名本科生随哈佛国标舞蹈团来华巡演,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在与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交流过程中,她头一次接触到了中国舞,这种与西方舞蹈全然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令她耳目一新。毕业后,她来北京学习汉语、访学,其间进行了中国舞的专业学习。这些始于兴趣的积累汇聚成了她学术研究的基点,她认为,在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层面,舞蹈与文学、电影、戏剧、视觉艺术及音乐等其他领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今日所谓“中国舞”,与现代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也是上世纪以来对于传统表现形式进行现代建构的结果。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舞蹈界一般将“中国舞”分为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两大类。其中,古典舞最初发源于统称“戏曲”的地方戏剧形式,如京剧和昆曲等;民族民间舞最初由汉族风格舞蹈(如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与少数民族风格舞蹈(如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傣族舞蹈等)共同组成。无论是古典舞还是民族民间舞,它们并不等同于其字面的含义,并非是受到严格保护或重建的历史形式或民间形式,而是通过研究与创新形成的现代表演形式。

二十世纪初,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舞蹈艺术理念的革新与新的舞种,现代中国舞的诞生也包含在这一世界性潮流之内。魏美玲认为,这与人对身体的认识、女性的表现机会及新艺术观念的变化有关。现代中国舞的先驱戴爱莲、吴晓邦、康巴尔汗·艾买提等人都有海外经历,有对世界各流派舞蹈的丰富体验和对话,但半殖民地的背景让舞者们前所未有地希望确立自己的文化属性,因而在实践中,他们反而有意排斥外国技巧,更多吸收利用中国本土资源,旨在“为舞台建立新的中国现代舞”。

戴爱莲是魏美玲着重书写的现代中国舞开创者。她认为,舞蹈虽根植于地方表演形式,但可以展现新的艺术风貌与思想。将舞蹈作为可以表现人的精神思想的艺术媒介,这和传统上将其作为娱乐、节俗、仪式的目的有很大差别,这为中国舞奠定了有别于传统戏曲或民间形式的现代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舞迎来蓬勃发展,其现代性进一步突显,表现在建立了专业的舞蹈学院、课程设计、学科体系等,在演员培养、作品编排等方面也成果丰硕。

意外的变化发生在“文革”期间。此前一直被视为资产阶级文化生活方式加以批判的芭蕾舞力压中国舞,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舞台表现形式,“革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乃其中样板之作。正如书名“革命的身体”,革命话语伴随和引导了现代中国舞形成发展的各阶段,从草创之初对民族形式的追求,到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乘风破浪解放海南》《荷花舞》《宝莲灯》,用舞蹈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中国革命,甚至直接表现新制度新政策,一同归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塑造之中。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经历着自上而下、从中心到边缘的改造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舞伴随着文化界复苏重新居上,在一代代舞者的创新下焕发活力,推出《丝路花雨》等享誉海内外的重磅作品。这些年,在传统文化复归的热潮下,又不断有“国风”舞蹈出圈,代表如2022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引人赞叹。在更深层次回溯挖掘传统形式的基础上,与新的时代诉求、技术媒介相结合,用身体讲述的中国故事,在新时代翻开了新篇章,也找到了向各阶层有效传达的通途。

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他者”,魏美玲在亲身学习中国舞的过程中,对这一艺术形式有非常切近的体悟。她自小练芭蕾,初学中国舞时,发现很多方面都是相反的,如芭蕾要求站得很直、昂首挺胸,中国舞却常要求颔首含胸、头和身体常常不在一条线;芭蕾要求舞者隐藏呼吸,而中国舞要求能看出气韵流动。这些让她一开始很难适应,也启发了她重新去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体会中国人与身体、自然、气的特殊关联。

本书主要着眼于剧院舞台上的现代舞蹈艺术,但魏美玲的领域实际并未局限于此。她是推动中国舞与世界对话的积极实践者,关注发生在中国大众群体中的多种舞蹈形式,如早在本世纪初就关注到年轻人中兴起的街舞潮流,从学术角度梳理了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霹雳舞风潮以来的流变。而今,她每次来中国还有个习惯:早上会尽量早起,去公园观看和加入广场舞。这种中老年女性在公共场所自发展开的舞蹈社交形式在美国完全没有对标物,魏美玲非常欣赏参与者们积极的精神状态。她表示,在美国很少看到像她母亲那样上了年纪的女性能占有一块公共场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这在当代中国生活中可以看到,从这个角度看是很积极的事情。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