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主要起源于哪几个地区;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中国农业主要起源于哪几个地区;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

敏感文章平台只向粉丝推荐,请点击右上角“关注”,以防失联,并能优先获得文章推送。

一、缘起

大家可曾看过这个关于秦朝吃货的笑话:

中国农业主要起源于哪几个地区;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

这个笑话的意思是在秦朝时中国很多农作物还没有传入,有的烹饪工具还没有发明,有的烹饪方式还未产生,所以没有那么多美食。看过这个笑话,真的要怀疑,中国有多少原生栽培的农作物?中华文明还算是农耕文明吗?中国什么时候成为美食之国的?

这个笑话使明文辨史想起了前苏联的政治笑话,这些政治笑话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民的观念,起到了促进和平演变的作用。这个秦朝吃货的笑话中也潜藏了很多伪史,在潜移默化中削弱了中华农耕文明和美食之国的地位,这也是一种历史认知战。

虽然我们都认为中国是农耕文明,但是在世界历史学术界的共识认知里,小麦、大麦、高梁、红薯、番茄、苹果等等很多农作物,都不是中国原生栽培的。

世界上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谷物第一位的是小麦,却不是中国起源的,一般认为栽培小麦起源于西亚并经中亚传入中国。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中,也认为小麦发明于西亚并传入中国。

摘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

真的是这样的吗?明文辨史将对此进行严谨地辨析。本篇先来谈一谈小麦的栽培起源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华文明西来说又借尸还魂了。西方各种认为中国小麦是西亚传来的观点声音传入中国:西亚是最早栽培种植普通小麦的地区;中国普通小麦是从西亚经中亚传入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书中的“来”和“牟”指的是大麦;“来”即小麦说明小麦是外来的作物;中国粒食技术出现较早粉食技术出现比较晚近所以小麦种植较晚;中国的古代华北的地理环境没有灌溉系统不适宜种小麦;中国不存在着形成六倍体普通小麦的可能性等等。中国也有不少学者附和响应这些学说。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二、小麦西来的理由之一:西亚最早开始栽培种植普通小麦

中国小麦是西亚传来的最主要理由是西亚最早开始栽培种植普通小麦,西亚在一万年前即开始栽培种植普通小麦。

摘自《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续)——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据说根据西方考古发现,在西亚和欧洲发现了多个小麦遗存。

摘自《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续)——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但是我们知道,西方考古地层编年数据和遗存性质是根本不可信的。“细心的读者们都不难从战后以来有关西亚新石器时代的连篇累牍的考古学论著中发现,许多重要遗址的地层年代数据和出土遗物性质,经常是被用极度夸张的小说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某些典型器物和遗迹的照片与图录,实际上已经明显地经过了现代美术加工。”

“本来属于刚刚从人临时野营地脱胎而来的甚至连制陶术还尚未出现的牧人村落遗址及其粗糙的磨制石器,都被说成是什么“城镇”呀,“庭院”呀,“砖面屋”呀,“水磨石地板”呀,“用木把,以沥青粘住细石而成”的镰刀”呀,等等,简直有如近代的庄园生活情景。尤其可笑的是上述所谓农业工具,我们建议引用这种材料的人无妨作个简单的实验,看看以沥青将木柄与石刃粘结起来的“镰刀”能否作为收割谷物之用?”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二战后西亚的田野考古工作由多国考古队盲目竞争而滥行发掘, 遗址和地层关系遭到破坏,无法形成可信的编年系统和考古学文化。

“以同麦作起源有关的萨约吕遗址为例,这个位于安那托利亚的村落遗存,总共有公元前7500一6500年间的五个文化层。从最早的第I层出土的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均被认属于西亚发现时间最古老的野生种子。待到第V层则二粒小麦已成家植品种。鉴于萨约吕一向被看作是近东地区动、植物由野生向家养家培过渡的第一居地,我们从中见知,二粒小麦从野生驯化为栽培品种也需要一千多年光景。”

“然而从时代相当的南伊朗布什·摩德赫期和阿里·库什期地层中发现的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竟被伦弗鲁断定为“一万年前”的家培品种。其实,克拉克早已指出, 布什·摩德赫期只是公元前七千五百年之后的地层,这里的大、小麦种籽,是同灯芯草混生在一起的。也或许曾经彼与牧草一道加以收断利用,它是否属于人工栽培的,并无形态学和遗传学确证,岂能以家培品种定性。”

“黄其煦援引这样极不可靠的事例,便以为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的野生分布和驯化起源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证据显然并不充分。”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在西亚的所有考古遗存里,有野生的一粒小麦、二粒小麦,不能明确是否有种植的一粒小麦、二粒小麦,没有发现明确的栽培普通小麦的证据。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有人以古代西亚有丰富的野生一粒小麦、二粒小麦等为由,说明栽培小麦是从西亚起源的。恰恰相反的是,野生小麦丰富的地区,更难以产生栽培种植小麦。

“著名农学家哈兰和植物学家佐哈里在他们共同撰写的论文中指明,农耕起源很可能不是首先发生在野生谷物最丰富的地区。‘为了防止人们认为问题已经解决,我们愿意·····提出这样的说明,家培作物大概不是发生在野生谷物最为丰富的地方。如果天然谷物也象耕作田地里那么稠密,谁还去耕种禾稼?如果野生禾草可以无限量的收制,谁还操心去耕地播种?’”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东亚是由广谱采集直接实现谷物栽培的,西亚则是从时代经过慢长的畜牧阶段,尔后才转入到农耕种植阶段。所以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西亚都不可能成为植物驯化的第一中心。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没有一份发掘报告可以提供确凿的事实,从植物形态学和遗传学方面足以证明在西亚新石器早期阶段,即已出现了六倍体普通小麦乃至六棱大麦家培品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韦尔斯认为,历史学者的任务不是去处理似乎是怎样的东西,而是去处理实在是怎样的东西。”

“我国已有学者指出,从战后出现的有关裁培植物起源的各种假说中,机械论和唯心论十分盛行:‘有的只凭地下发掘物年代较长,便断定该处是某一作物的发源地。 有的为了民族主义或目的,把一些野生种当作栽培种来报导。前者未免流于机械论,后者流于唯心论’。“

”我从一系列事例中发现,在我国史前研究领域内,对于欧美学坛的上述倾向,许多人几乎毫无鉴别和批判能力。甚至直到最近还有人不假思索地引进西方概念,不加分析地使用近东考古资料,甚至简单地照抄别人的现成结论,总之,人为地拔高西亚历史的做法,实在不无过分。”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三、小麦西来的几个理由之二:小麦遗传学假说

中国小麦是西亚传来的理由之二是主张六倍体普通小麦栽培种属于杂种性起源, 由于过分信赖西方的遗传学假说, 从而夸大了普通小麦栽培种形成过程中的早期人工干预作用。

摘自《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续)——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农业考古》

日本科学家木原均对普通小麦染色体组作了仔细分析,认为普通小麦的遗传因素是由一粒小麦、小斯卑达山羊草和方穗山羊草等三种植物杂交而成。形成过程大体分成二步:

第一步,一粒小麦(2n=14)和小斯卑达山羊草(2n=14)发生属间杂交,产生了14个染色体的杂种,由于这些染色体7个来自一粒小麦,7个来自小斯卑达山羊草,差异很远,减数分裂时无法配时,所以杂种高度不育。以后,由于偶然机会,染色体经历加倍(2n=28),使得每个染色体都有了对偶,于是恢复了可孕性,这就是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

第二步,由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 (2n=28)和方稳山羊草(2n=14)杂交,并经染色体加倍,形成了具有42个染色体的六倍体,这是跟今天普通小麦一样的农作物。

一粒小麦

二粒小麦

山羊草

请注意以上科学实验人工杂交培育出六倍体普通小麦的复杂性和偶然性。那么,先民栽培的普通小麦一定是要经过以上过程才能获得吗?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O2。将水放入电解槽中,加入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提高水的电解程度,然后施加直流电,使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可以获得O2那么自然界的O2一定是用这种电解水方法形成的吗?

先将空气预冷、净化(除去空气中的少量水分、二氧化碳、乙炔、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和灰尘等杂质),然后压缩、冷却,成为液态空气。然后利用氧和氮的沸点差异,液态空气在精馏塔中蒸发冷凝数次,分离出氧和氮,得到纯氧(纯度99.6%)和纯氮(纯度99.9%)。那么自然界的O2一定是用这种空气冷冻分离法形成的吗?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CO2。将CO2的前体化合物如碳酸氢钠和醋酸进行化学反应,会产生CO2。那么自然界的CO2一定是用这种化学反应形成的吗?

我们知道,自然界有天然金刚石。高温高压法是以金属催化剂和碳源为原料,在高温(约1500℃)高压(约5GPa)下进行反应,将碳原子通过晶体生长方式结晶而成人工金刚石。那么自然界的金刚石一定是用这种高温高压法形成的吗?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人工金刚石合成方法之一,该方法将碳源按一定化学反应顺序,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金属基底(或其它材料表面)上形成人工金刚石。那么自然界的金刚石一定是用这种化学气相法形成的吗?

我们人工有多种方法可以获取某个事物,自然界中的天然产物不一定是遵循这些、或某个人工方法形成的。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常识,但是在先民种植普通小麦形成栽培种的历史认识里,这种人工培育方法竟然成了原始普通小麦栽培种形成的铁律?难道原始先民栽培的普通小麦不可能是由杂交进化过的野生小麦祖生型转化而来的吗?

摘自《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那些相信只有经过一粒小麦、二粒小麦、山羊草等多次杂交后才能形成六倍体普通小麦栽培种的人,大都断然否定六倍体普通小麦存在野生祖型,可以从野生祖型直接进化到栽培种六倍体普通小麦。所以他们过分拘泥于只是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的野生分布地带中去寻找六倍体普通小麦的驯化中心,从而完全排除了普通小麦也是一个多型种的性质,并且很可能来源于多种类型的野生祖型的可能性。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事实上,普通小麦染色体数为2n=42,染色体组为AABBDD。中国西藏高原有麦穗很早就自行断节的普通小麦原始类型,作为杂草散生在普通麦田;新疆伊犁河谷分布有大片节节麦原生群落;而黄河中游的麦田中早就有节节麦的足迹,俗称野麦。

新疆稻麦、一种波兰小麦类型的六倍体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一种断穗轴的杂草型六倍体小麦,云南铁壳麦、一种六倍体包壳小麦,及四川白麦子、一种圆颖多花六倍体小麦,都是分布于我国的特殊类型普通小麦。这几个中国特有小麦,染色体数都是42,都属于AABBDD组型麦的原始性状,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特有普通小麦完全可能起源于中国。这些都可能是中国普通小麦栽培种的野生祖型来源。

科学实践已经证明,生长在我国黄土高原的野黑麦,完全可能是普通小麦的祖先型。科学家们将野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培育高产优良的多倍体小黑麦的实验早已获得成功。在黄河流域,甚至有更多与普通小麦亲缘密切的禾本科野生植物,诸如野黑麦、鹅冠草以及羊草属的小麦草,等等。尤其是植物学特征与普通小麦栽培种亲缘最接近的小麦草,自一九五三年以来,在河南的卢氏县、三门峡、洛阳以及陕西的宝鸡、西安各地相继都有大量发现。

早在本世纪初,苏联学者根据进化和遗传理论提出,凡是集中分布一个物种的大量显性基因的地区,就可能是它的起源中心。我国的学者们还注意到,在小麦草分布密集的黄河两岸,同时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遗存。“小麦草就像一种古老的活化石残存在我国文化发祥地的各个地区”。表明了它们很可能早已为我们的先民们所采集和栽种。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一九八三年我国学者陈瑞阳、佟德耀、周泽其和李璠等人,通过对青藏高原野生大麦的细胞学观察,发现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的染色体数都是42;普通小麦和野生小麦根端染色体数的常态分布,其众数也为42。经杂交亲和性测定结果,野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可顺利得出能育的和富有生命力的子代,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在小麦草——野小麦——裁培小麦之间具有明显的亲缘联系。云南小麦和西藏半野中小麦的染色体数都是2n=42,染色体形态及谱带均比较接近。他们认为,青藏高原也是小麦发源地之一,并且曾经出现过一个由青藏高原向云南扩散的历史过程。”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物种都处在不停的演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史前时期,即使像小麦这种极为有用的野生植物,也只能自然演化,跟当今有意识有目的地人工培育完全不同。即使按照早年日本学者木原均等人根据重复性实验结果提出来的所谓六倍体普通小麦属于多次杂交种的假说,其间也要经过两次远缘杂交,加上漫长的自然变异和人工选择之后,才能逐步形成。

即使根据木原均实验结果,原始栽培六倍体普通小麦一定要通过一粒小麦、二粒小麦、山羊草等多次杂交后才能形成。本着这种理论,在完成普通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一次远缘杂交,即由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与二倍体拟山羊草杂交后形成四倍体二粒小麦新物种,以及在实现普通小麦进化历史上的第二次远缘杂交,即由四倍体二粒小麦再与二倍体节节麦杂交后形成六倍体通小麦的生物学过程中,至少需要几千年时间才能自然进化完成。

而根据考古发现,西亚在近万年时间里还在采集野生一粒麦、二粒麦,从那时起开始进化到栽培的普通小麦,也需要几千年时间才能完成。

“在天然条件下形成新的物种,‘可能需要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六倍体普通小麦栽培种“在小麦进化史上是最年青的,只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所谓西亚在一万年前即出现了人类选育的普通小麦的结论,纯属离奇的编造,实在不足凭信。”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四、小麦西来的几个理由之三:中原地区不具备麦类所需自然条件

中国小麦是西亚传来的理由之三是中国中原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具备。

黄其煦:“我认为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麦类所需自然条件与中原地区的情况不大相合,所需水份完全依靠冬春雪水的保墒,而这里冬春少雪则是气候的一个特点。近年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祯先生曾对我国华北植麦问题作过气象学角度的分析,认为:‘若无灌溉设施,华 北种麦是不适宜的。’”

摘自《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续)——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小麦专家李瑶先生,在西北地区已经发现5000年前的人工种植小麦和大麦炭化颗粒。他于一九八五年到一九八六年两次在甘肃省民乐县六霸乡东灰山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小麦、大麦以及高粱、栗和稷等五种作物炭化籽粒同时存在的事实。标本用 C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其绝对代为距今5000士159年。在中原、华北及附近地区已经发现了多处小麦遗存,这就说明了这些地区是可以种植小麦的。

“我国陕西、河南、山西和河北无不大量植麦。其中的陕西渭北高原麦区,迄今多为仰赖天然雨雪收获的‘望天田’,具有水利条件的只是极少部分。在史前时代里,甚至连中国北方的稻作,都并不依赖于人工灌溉。更何况竺可祯也曾指出,在近五千年内,黄河流城年平均温度只差一、二度,并无重大变化,作为小麦的生长环境,岂能不适古而宜今。”

“晚近经我国著名史前学者贾兰坡研究指出:‘许多资料一致证明,在全新世中期(距今8000一2500年) 是全新世高温时期,当时华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得多,阔叶林的植物群落,向北扩展,曾分布到了现在的蒙古高原’。环境考古学者确认,‘根据孢粉分析,距今7500-5000年,我国气候平均温度,比目前高2~3,降水量比目前多500-600毫米’。从地理环境、土质和气候各方面观察黄河中游地区,非常适宜于人类居住和进行农耕。”

摘自《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

目前的考古发现,在西北、华北、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众多的水稻遗存,甚至在有的遗址水稻在粮食遗存中占比还较高。

在几千年前的华北、中原地区,如果能种植水稻,就说明存在灌溉系统。即使没有灌溉系统,如果能种植水稻,其水量、气温自然也可以种植小麦。不存在古代华北、中原地区因为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小麦的可能性。

五、中国是小麦的起源地

“科学工作者一般认为,在麦类接近成熟时,凡是麦穗能自已逐节断落的,大家把这种特性当作野生型的主要特征。例如,分布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的野生一粒小麦和野生二粒小麦之所以被当作野生型,都是因为它们在成熟时能自行碎穗即自行断节的。从而说明了裁培一粒小麦起源于野生一粒小麦和裁培二粒小麦起源于野生二粒小麦的问题。

关于普通小麦的起源问题是有争论的,因为至今在国外尚未看到有关普通野生小麦的报道,而这种碎穗型的即穗部成熟时能逐节自行断落的普通小麦在我国则分布相当普遍。例如在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农业带有许多碎穗型的普通野生小麦同西藏地方小麦混杂生长在一起。它们同普通小麦一样也有不同变种,但野生性状很明显,即当接近成熟时穗部各小节小穗都自行断落了。现在藏族农民把它们当作田间杂草来铲除。

在云南西南部广泛分布有所谓铁壳型的普通小麦,它的穗轴脆弱容易折断(但不自断),颖壳坚硬,包裹子粒,都是正规栽塔的,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普通小麦。根据考察感觉,这种自行断节的程度与形成似与海拨高低、辐射和紫外线强弱有一定关系。毫无疑问,野生普通小麦在中国的发现和逃一步揭露碎穗性形成的原因,对于探讨我国普通小麦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普通小麦具有杂性源。与小麦属亲缘接近的属有山羊草属、黑麦属、鹅冠草属等,它们之间长期串粉,存在著产生天然杂种或引起变异的可能;而山羊草属中的小麦草已被证明为合成普通小麦成员之一( 木原均等)。以上与小麦有亲缘关系的各种野生牧草在我国黄河流域和西藏高原等地区有分布。其中小麦草一类在黄河中游地段如河南、陕西分布尤为普遍。这些小麦草在各地麦田中生长很多,曾被看成一种难以除尽的令人讨厌的杂草。在我国以上两种野麦草的发现对于探索我国普通小麦的起源问题很有意义。虽然,我们列举的材料不够完全,还有许多材料有待调查和发现,即使如此,也足以说明我国是普通小麦的一个重要原产地。”

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的发源地,也是小麦的起源地之一。因为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长着许多与小麦亲缘最接近的植物种类,例如羊草属,黑麦和鹅冠草属,特别是羊草属中的小麦草,科学试验证明与小麦有较密切的关系。以上各属的小麦近缘植物在黄河流域、西北高源和北方草原等地均有分布。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人们还发现小麦草的分布与史前遗址有一定的联系,在黄河流域的河南以及陕西地区,几乎有小麦草生长的地方,就有原始社会的遗址。据此我们便可以联想到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禾本科植物在古代混杂茂密生长的情况下,由于彼此传粉产生生活力强的后代,通过人工选择的结果,而选择了其中有利的变异并被保存下来,成为最原始的小麦。

摘自《关于中国小麦的起源问题》

“小麦品种的形成与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小麦品种的多样性,与我国复杂的地理和气候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和地势、土壤、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以及耕作制度的多样性,所以,我国的裁培小麦在由野生型进化到栽培型的漫长过程中,便发生较多的变异和分化出较多的变种。据统计全国小麦有六千多个类型,分属在86变种之中,我国小麦地方品种和变种之多是世界上最罕见的,这证明我国是裁培小麦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小麦的最大的变异中心之一。”

摘自《关于中国小麦的起源问题》

下表综合了一些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早期小麦遗存:

中国先秦考古遗址出土炭化麦遗存统计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是河南陕县庙底沟距今7000年前后的麦类植物印痕,此外还有甘肃天水西山坪遗址(距今4800年)、甘肃民乐东灰山(距今5000-4000年)、陕西武功赵家来(距今4400-4000年)、歧山周原、山东茌平教场铺、胶州赵家庄和日照两城镇;此后的夏商周时期不仅有小麦遗存还有大麦遗存,有二里头文化的河南登封王城岗、洛阳皂角树、偃师二里头(二里头文化三期),商代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陕西歧山周原、西藏昌果沟,周代的安徽亳县钓鱼台、青海丰台等。

中国栽培种植普通小麦的条件充分,遗存年代早,只有中国才可能是栽培普通小麦的起源地。

结语

学术界声称栽培种植小麦起源于西亚地区,并经中亚传入中国。但是仔细考究,栽培小麦起源于西亚是不可能的:西亚小麦遗址遗存考古混乱,矛盾重重,把西亚野生小麦种指认为栽培普通小麦;西方史学界人为拨高了西亚栽培小麦遗存的年代;遗传试验上的人工培育方法产生的普通小麦不一定是原始先民栽培普通小麦的来源;即使先民栽培小麦是通过遗传实验方法获得的,普通小麦杂交演化也需要几千年时间,西亚人工栽培小麦时间也不可能那么早,这更说明了西亚小麦考古造假的问题。

综上分析,人工栽培种植的普通小麦的起源地只可能是在中国地区。

鉴别伪史金句4:没有经过科技测年,仅仅通过地层学、类型学确定年代的遗址遗存,很可能是伪史!

参考文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中国史研究》,2022年11月,王巍、赵辉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考古》, 2007(04),靳桂云

《小麦染色体组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学通报》,1999(05),何瑞锋

《中国几个特有普通小麦起源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10(1),杨武云、颜济、杨俊良

《中国六倍体普通小麦独立起源说》,《农业考古》,1989-04-02,陈恩志

《普通小麦起源之谜》,《种子世界》,1987(04),梁祖霞

《关于中国小麦的起源问题》,《农业考古》,1983-04-02,曹隆恭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续)——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农业考古》, 1983(01),黄其煦

《中国普通小麦的起源与传播》,《世界农业》,1980(10),李璠

《美国与中国》,中译本第22~23页、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本,费正清

《历史网》,《王巍: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在兰州的演讲》,王巍,文章链接:http://his.newdu.com/a/202212/25/2968024.html

敏感文章平台只向粉丝推荐,请点击右上角“关注”,以防失联,并能优先获得文章推送,一起辨析发现真实的历史文化!

本文版权属于“明文辨史”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或引用,如果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于“明文辨史”!

请在今日头条首发72小时后转载或引用,否则可能引发今日头条平台自动维权!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